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docVIP

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doc

灵济道派的源起、形成与演变探究   [摘要] 依据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以明代一个较有影响但学术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的的道派――灵济道派为研究对象,厘清灵济道派的源起与形成、发展、衰落的基本史实过程,梳理灵济道派的历史脉络及其现状。指出:灵济道派是明代一个以灵济真君为主要崇拜对象、以灵济宫为主要活动场所的道派,它源于五代宋元时期闽人对二徐真人的信仰,形成于明永乐年间,成化年间发展到鼎盛,之后逐渐衰落并流入民间,至今在福建民间仍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灵济道派;二徐真人信仰;源起;形成;演变   [中图分类号] B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2―0134―05   灵济道派是明代一个以灵济真君为主要崇拜对象、以灵济宫为主要活动场所的道派,它源于五代宋元闽人对二徐真人的信仰,在明皇室的信奉与扶植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独立道派。由于目前学术界大多从民间信仰的角度研究二徐真人信仰,许多学者都没有意识到中国道教史上曾存在有一个特殊的道派――灵济道派,尚未有以道教宗派的视阈对其进行系统文献挖掘与思想研究。那么,“灵济道派”是否存在?它是怎样形成、发展、演变的呢?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进行了多次的田野调查,试图梳理其兴衰嬗变的历史脉络。   一五代宋元的二徐真人信仰   二徐真人又称徐仙、灵济真人、灵济真君、洪恩灵济真君等,俗名徐知证、徐知谔,海州朐山(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是唐末淮南节度使徐温的第五子、第六子,生前为南唐王朝的权臣,分别被封为江王和饶王。闽人对二徐真人的信仰始于后晋开运年间。相传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闽王内讧,徐知证、徐知谔尝率兵平闽,大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受到闽人的爱戴,闽侯青布(今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村民在鳌峰龙湫之北剪茅为屋,立生祠奉祀二徐。二徐深受感动,对乡民说:“予明年当去世,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第二年,二徐果然相继化去,“精魂不爽,降而为神于鳌峰之阳”。 百姓遂奉他俩为神,“岁时伏腊,祀事罔缺”。[1](P416)   事实上,历史上不可能存在二徐率兵入闽之事。因为南唐李?用兵福建的事件,发生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而根据史籍记载,徐知谔死于?元三年(公元939年),当时李?尚未即位,南唐用兵福建时徐知谔已去世七年了。徐知证死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从时间上来看,倒是有可能率兵入闽,但是,据查当年唐军的统帅为查文徽、冯延鲁、王建树、陈觉、魏岑、王崇文等人,并没有徐知证的名字。[2]那么,闽人为什么会立庙祭祀二徐呢?对此,学术界尚未能够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说法,学者们意见不一,各有各的解释。徐晓望先生认为,二徐入闽的传说很可能是从民间传说演变而来的,“是闽人有关张陈二将的传说渐与徐登、赵炳共同修行的传说合流,形成二徐真君入闽,拯救百姓,其后修道成仙的传说,故百姓设庙祭之。最后,人们把二徐真君附会为南唐徐知证、徐知谔二王。”[3](P194-195)笔者认为,这种解释缺乏史料依据,完全是个人猜测,显然过于牵强附会。林国平教授则认为闽侯青布百姓立庙奉祀二徐真人,“有两种可能:一是徐知证确实曾经率兵入闽平定叛乱,大兵入闽后,‘秋毫无犯,闽人德之’,并在鳌峰剿灭兵匪,故闽人立庙奉祀,只是正史未曾记载而已。二是徐知证未曾亲自率兵入闽,但查文徽、边镐等打着二徐的旗号率兵入闽,百姓归功于二徐,奉之为神。就两种可能性相对而言,第一种可能性较大,《灵济祖庙记》中‘予(指二徐)将查、边等骑万人投建州,明年掇福州’语值得玩味。”[4](P205-206)笔者倒是认为第二种可能性较大。查文徽率兵征闽应是史实,相关资料中也有所记载,《十国春秋》卷九九《列传?吴翁》载道:“吴翁,建宁人,善卜。闽太傅章氏爱将有张、陈者,后奔南唐。南唐主命查文徽征闽,副以二将。……未几,王延政降,二将同查文徽归。……”[5]又如《徐仙真录》中记载:“查文徽,天福八年癸卯,唐主以为枢密院使。九年甲辰(公元944年),闽人连重遇弑其主王延羲,闽大乱。唐遣查文徽属二王,发兵攻建州,屯于建阳。已而,闽之诸将皆送款而降。秋八月,文徽乘胜克建、汀、漳、泉四州。”[6](P514)   宋元以降二徐真人信仰得到不断的发展。二徐真人被闽侯当地村民奉为地方守护神,具有灭火、治病、祈雨、治水、灭蝗、御寇、祈子等多方面的职能,“凡民居有不戒于火者,有蝗虫伤其稼者,叩之,则反风灭火,蝗辄飞去;又为符药以施人,凡婴疾弗愈者服之,无不立效;祈子息者服之,即得嗣续蕃昌。”[6](P521)元代,二徐真人已经演变成为道教俗神。正因为如此,二徐的塑像也由宋代的“袍笏”儒服改为“靴笠”仙装,一些二徐真人庙宇亦由道士来管理,如《旗龙山神祠记》载:   庙食于今余四百年,尔民报事,夫谁敢忘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