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会讲解文。知道每段的基本结构(叙事——写景—— 抒情或议论),按照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技巧。 说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绪变化 乐——悲——喜)。分别说明本文景色特点与情绪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即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总结景色描写和抒情语言的不同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 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联系自己,说说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欣赏本文浓郁诗味及似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景与情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 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
2、背诵全文。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记住赋体的发展和特点。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记住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3、反复诵读课文。
学法指导:1、诵读状态。(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2、 诵读技巧。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
——注意语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情感把握。
学习内容:
(一)预习内容
1、苏轼(1037—1101):字 ,号 , 人。唐宋八大家(哪几位?)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 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要想了解苏轼的生平,可以参考:
林语堂: 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2、《前赤壁赋》的写作: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
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苏轼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作者是元丰三年( 1080 )春到黄州的。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 1082 )。这年的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