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列宁遗产的传承问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列宁遗产的传承问题.doc

关于列宁遗产的传承问题   【收稿日期】2013-04-15   【作者简介】叶书宗(1936―),男,浙江天台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列宁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革命实际,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把社会主义从理论推向在各民族国家实践的阶段。限于时、空条件,以及英年早逝的不幸自然因素,列宁来不及认识和实现社会主义国家从准军事体制到常态的转轨。从大历史的视角看,新社会制度建立之初,国家都曾实施准军事体制,以求迅速巩固新的社会制度。但是,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当国家从准军事体制转轨到常态之后,才能发挥与体现出来。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概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及时实现转轨。传承列宁的遗产,关键在于完成列宁未能完成的工作,实现国家从准军事体制到常态的转轨。苏共没能正确传承列宁的遗产,因而丢失了列宁的遗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国家层面看,实乃建设常态社会主义国家。   【关键词】传承列宁遗产;准军事体制;转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常态社会主义国家   【中图分类号】A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4―0046―12      如果说,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永恒的特殊地位的话,那么,无论从哪方面说,列宁都是使20世纪具有历史永恒色彩的伟大人物之一。列宁的思想和理论,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但是,对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说,影响最大的应当是:共产党的建党学说,时代和帝国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学说。本文试就这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结合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实际,谈谈关于列宁遗产的传承问题。   一、建党:列宁革命活动的起点和生命的归宿   苏联共产党①的建党学说和建党活动,既是列宁一生革命活动的起点,也是列宁生命的归宿。在生命之火行将熄灭之前,令列宁最揪心、最放心不下的是:“我们党的稳定性”,“我说的稳定性是指保障在最近时期不出现分裂”。[1]744需要研究、思考的是:列宁对自己创建的党,历经万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之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揪心和不放心;又怎样才能使列宁的在天之灵能够安心,不再为此揪心呢!   列宁的建党学说和他创建的苏联共产党,曾经被作为20世纪世界各国共产党建党的准绳和样板。然而,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确实印证了列宁的揪心是有道理的。理性地反思这一“模式”,自然是理性地传承列宁遗产,让列宁的在天之灵能够安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地处东欧一隅的俄国是世界东正教的中心,世界三大文明板块之一的基督教文明的东翼。但是俄国的历史和社会,与西欧又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为俄国社会政治结构烙有深深的东方专制主义印记;另一方面表现为与西欧社会政治、经济走向的某种背向性。16、17世纪,当农奴制在西欧社会普遍衰亡,城市发育、市民社会逐渐形成的时候,俄国社会的农奴制反而愈来愈强化,皇权统治也被绝对化。沙皇缙绅会议颁布的1649年法典,表明俄国政治上从等级代表君主制过渡到绝对君主制,经济上以立法手段将农奴制度规定为全社会的基本结构。俄国社会发展与西欧的背向性,使得15世纪西欧社会演绎得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在俄国却无声无息了。于是,西欧社会跨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台阶,而俄国则落后了。   同是封建专制统治的俄国,又不同于东方社会的中国。   17世纪初,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后,俄国的农奴制压迫和绝对君主制统治,也曾迫使农奴多次造反。1606-1607年,博洛特尼科夫(?-1608)领导的反对农奴制起义,曾席卷俄国西南部及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的70来个城镇。1670-1671年,拉辛(约1630-1671)领导的反对农奴制起义,也震撼了沙皇宫廷。1707-1709年,布拉温(约1660-1708)在顿河、第聂伯河西岸及基辅地区起义,曾攻占察里津等城市。规模最大的当然是1773-1775年,普加乔夫(1740/1742-1775)领导的反对农奴制起义。起义军占领了喀山等重要城市,威逼莫斯科。但是,如果说无论是俄国或者中国,农民起义终不免失败的结局的话,不同的是,俄国的农民起义没有一次造成沙皇专制统治的王朝改朝换代;而中国封建皇朝的每一次改朝换代,几乎全是农民起义造成的。这就是俄国和中国两个不同文明国家社会政治治理模式的差异。   19世纪是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的转折性世纪。在这个转折性世纪里,俄国和中国虽然同是落伍者,而且落伍的根本原因也都是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社会进步,但是在落伍的时间、表现等等方面都有不同。   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观念,俄国就不同于中国。当中国的封建皇朝醉心于闭关锁国时,俄国从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