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写不出来的贵阳话.doc
写不出来的贵阳话
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之后,第一款来自台湾的小米酒叫马拉桑(Malasun,或Ma﹒La﹒Sun),是一种用台湾产的小米、糯米及麦芽按照千年传统烤制成的米酒。“马拉桑”在台湾原住民阿美族语言中的意思是“喝醉啦”。据说这种纯小米酒浓郁香醇,顺口留香,只要沾上口就舍不得放下,直到喝醉为止。
无独有偶,贵阳人将少数民族烤制的米酒叫“biang﹒dang酒”。biǎngdǎng(近似于普通话发音,以下同)是贵阳话摔倒着地的声音,意思是喝了这酒会在不知不觉中醉倒地。布依族、苗族自制的米酒,酒色清亮透明,黄澄如琥珀,醇香味美,清雅诱人,入口顺滑,往往是饮者将其当饮料来喝,当其还只是在品尝饮料口味、尚未领略到酒味时,就已经“biǎngdǎng”了。
“Malasun”的读音可以用中文写出“马拉桑”,作为商标用字,助推了这款台湾少数民族酿制的小米酒走向市场。可是,“biang﹒dang”却没有相应的中文字,想用形象的汉语方言来推销贵州少数民族烤制的米酒就成了难题,贵阳当地人认为非常诙谐又形象的“biang﹒dang酒”及其绝妙文化内涵,只能孤芳自赏了。试想,当向外地人解释“biang﹒dang酒”时,除了形声“biǎngdǎng”外,还需要辅予形象摔地的动作,声像俱下才能让人弄明白。
贵阳方言在进化过程中虽然逐渐趋于弱势,但还是保留了一些独特的、极具贵阳特色的方言词语。这些只能用汉语拼音标示出近似发音、却写不出相应汉字的词语,至今仍然高频率地流通于贵阳人的语言交流之中。只要听见说这些词语,就知道是地道的贵阳话了。
除了以上提到的“biǎngdǎng”外,还有不少贵阳方言词语,在现有的字典、词典中找不到,无法用贴切的汉字写出来。
baī,就是跛(bǒ)的意思。贵阳人说“baī子”,就是跛子(bǒ zǐ)、瘸子(qué zi)。贵阳童谣:“baī子baī,baī上街(gaī)。……”就是以baī的韵母“aī”为韵脚的。如说成跛(bǒ),就不那么生动押韵了。
biaó,表示滑出的动作。如:“肥皂从手头biaó到地上”;“那(à)条老蛇朝水头(toū)一biaó就不见吘。”这一个biaó字的形象动作,包含有:滮、飙、镖、鳔等字的意思,但是又与之有别。另又形容滑。如:“兹条鱼滑biaóbiaó嘞,捉不住。”这也是贵阳话中特有的双声叠韵构词。
dài,拉、扯。如:“兹条索索dài不断”、“dài开活结就打开降落伞。”
gaǒgaō,糊状食物。如:“用包谷面搅点gaǒgaō来吃”。
gaǒ捞捞,急促促,不顾一切。如:“事先不讲清楚,害得我gaǒ捞捞的赶来,结果小事一桩。”也有单说gaǒ,如:“你gaǒ哪样,车上座位多得很,不用往前挤。”
gīgǎ,吱嘎,象声词。一般指开关门的声音。也可以重叠说,如:“椅子坏吘,一坐上去就gīgīgǎgǎ嘞。”
kàng,盖、戴。如:“拿盘子kàng倒菜碗”、“他kàng起那顶帽子,像苍蝇顶豆壳。”贵阳话中常常说“霉kàng kàng”,就是倒霉透了。用双声叠韵,加强语气,很形象地说被霉运盖住了。或者说“霉时烂kàng”。
kí,“去”的发音。贵阳花溪、青岩发kī音。一些在搞贵阳方言的文章将贵阳话的“去”字用“克”来注音,这就乱来了。既然写出来的是“克”字,就应该是普通话发音,普通话中“克”字读ké,与贵阳话“去”的发音kí不同,且意思是“去”,发音是ké的绝不是贵阳话,而是湖北、云南的方言口音。贵阳方言不像广东方言一样本身没有专用字,何况“克”字贵阳话说k?,和贵阳话的“去”字发音根本挨不上边。用“克”字注音贵阳话的“去”字,是不熟悉贵阳话想当然地硬凑方言注音。有一副与方言有关的对联,是对现在这种“原创”作品最好的描写:
上联是:现在而今眼目下,
下联是:或许大概差不多。
liā, 有粘的意思。如:“吃糍粑糖liā倒牙齿”、“用双面胶把画liā在墙上”;有亲昵的意思。如:“兹个娃儿只liā他外婆”、“空巢老人很想有人liā”。贵阳童谣:“liāliā药,liāliā药,liā倒扯不脱!”有的书写成:黏或昵,词意是对了,但是音不对,字词典上“黏”或“昵”都没有liā的读音;当读音为liǎ时,有塌、掉的意思。如:“书包带从肩膀上liǎ下来吘。”又如:“太阳把手膀脚骭都晒liǎ皮啰。”当说“liǎ鼻涕”时,是指鼻涕从鼻子里淌出来挂在鼻子上不揩,多指小娃娃,如:“都上小学了,还在liǎ鼻涕?”但是,当说“lià鼻涕”时,是指不用手帕、纸巾搽鼻涕,直接用手或衣袖揩鼻涕,如:“我手上都是泥巴,只好lià鼻涕喽。”贵阳话说“liǎ”,又专指狎昵、亵慢或谑戏谑词。如:“他讲的话好liǎ”!“那个人专搞liǎ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