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圭:中国建筑工程教育的先驱.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南圭:中国建筑工程教育的先驱.doc

华南圭:中国建筑工程教育的先驱   华南圭先生是我国建筑工程界的先辈,他从清朝末年直到解放初,为我国的铁路、桥梁和土木工程事业奋斗终生。无论在民国还是在新中国,他还特别为北京市、天津市的市政建设做出许多贡献。   东城区协和胡同6号院,被评为近现代优秀建筑作品,即是华先生的手笔。透过这位建筑工程教育的先驱、他们一家三代人,可以深切感受到海归爱国知识分子家族的强国梦和中华情。华南圭(1875-1961),江苏无锡人。1903年官派到法国公益工程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是该校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910年回国后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在民国时期担任过中华工程师学会副会长,天津工商学院院长、中国营造学社评议和北平特别市工务局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总工程师。   华先生作为经历过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带着对祖国、故乡北京的眷恋,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1910年华先生回国,给他热爱的北京和中国带来了若干个第一。   一、带来若干个第一   第一个将“实习”理念引入中国   华先生除了做工程师外,还非常重视国民教育。他是第一个将法国先进的公民意识带到中国的人。他翻译了《法国公民教育》,将法国先进的公民教育理念最先引入中国,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当时中国的学堂里面接受的还是传统的中式教育,闭门读书式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华先生最先将近代欧洲先进的“实习”理念,即理论与实习相结合的理念带入中国,这对近代中国教育乃至今天的教育都影响深远。   第一个用中文编写现代土木工程教材   华先生运用他掌握的知识,第一个用中文编写现代土木工程教材。他写了诸如“房屋工程”、“土石工程撮要”、“铁路”、“建筑材料撮要”等。他重视青年教育,直到晚年还在编写书稿。   北京城一环的倡议者   华先生主要是一位土木工程师,他一生与路、桥和水库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大家对北京的二环、三、四、五环路都很熟悉,但说起一环,似乎不很熟。北京的一环实际上就是华先生最早提出来的。   华南圭有着非常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于1928年至1929年担任北平特别市政府工务局局长时,下令保下了险些被拆掉的明清皇城南墙。于1949年作为人民代表提出如何在解决交通的情况下完整保护分隔中南海和北海的北海桥。   第一个倡议开辟香山旅游的人   早在1925年就发表了“京西静谊园之保存”,希望爱护古迹和自然风景,并提倡市民前往欣赏。   创建中国的第一座交通博物馆   当时的交通博物馆位于府右街原来的北方交通大学旧址。北方交通大学的前身是铁路管理传习所,1913年到1916年华南圭担任教务主任,为使学生接触实践,他在校内创办了一个铁路实物展厅。后来为向社会开放,变成交通博物馆,他本人担任馆长。   首议建官厅水库   华南圭任北平特别市工务局长,其间作出“玉泉源流之状况及整理大纲计划书”、“北平河道整理计划”等,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得以实施。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人大代表的华南圭,重提了自民国早年起他就极力呼吁的整理玉泉水系、为北京建官厅水库和整治永定河的建议,结果被采纳。   第一个推广世界语的人   1918年冬天的一个黄昏,华先生从无量大人胡同宅院出来,胳臂下夹着他于1908年在巴黎留学时创办的中世双语的“世界语文学科学杂志”,即第一份向国人介绍世界语的刊物,穿过一条小夹道,走进东堂子胡同西口的蔡元培先生家。如何推广世界语是他们共同的话题之一,蔡元培又在若干年内不遗余力地在中国的校园里普及世界语。   在一个由于语言的障碍而令世界各国人民无法沟通的时代里,一位波兰的医生于19世纪中叶发明了这样一种语言,它曾经使当时很多国家包括中国的不少知识人士感到兴奋,受到从托尔斯泰到爱因斯坦几乎没有例外的世界文化名人的支持,并极力倡导和推广。虽然他们所幻想达到的功用目前被英文所占有,但那种信念至今还是很多人不舍不弃的。   二、故居遂安伯胡同27号(旧12号)   华家在无量大人胡同的宅院已于几年前拆除,现在还有自己的最后一个老宅院,独门独院,位于北京东城区遂安伯胡同27号,这里即是华南圭先生故居(现为华揽洪的产权,有房屋证和土地证)。据《京师大学堂同学通信录》,甲午正月(1954年)编,华先生的地址即为此处。   这是一个小三合院(占地面积182平方米),很普通但收拾得整洁。前两年,华新民80多岁的公公婆婆就住在里面,每天何弄着花草,过着平静舒适的日子。这座小院在金宝街高楼大厦的夹缝中存在着,实属难得。   1961年华南圭就是在这里去世的。他当时的身份是北京市规划局顾问。   此外,华先生还另有两处宅院:东城无量大人胡同18-20号院(“文革”期间更名为“红星胡同”51、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