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创造青春之中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大钊:创造青春之中华.doc

李大钊:创造青春之中华   青年·梦   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巍然屹立了几千年,创造了罕有的人类文明,这是历史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化”了,被以前的文明所束缚,背上了包袱。他号召青年勇往奋进,与旧传统割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一身旧式长袍,圆脸黑胡,圆圆的镜片,李大钊定格于历史的老照片,总给人留下近乎“老者”的错觉,很多人似乎无法将这位被誉为“一时无两”的革命先驱与38岁的青年联系起来。   温厚、执着、不争名利,被时人赞称“量才常以玉为衡”的李大钊,却抱着“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之理念从容就义。   先驱者的人生轨迹是伟大的,在于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   研读李大钊人生和思想的轨迹,不能不注意1907年。   那一年,18岁的他报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这被视为李大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人生选择”。   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试着从这次选择寻找这位党的创始人一生信仰的由来。   第一次“独立自主的人生选择”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李大钊第一次看到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招生广告时是怎样一种心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次的报考,不仅是他此前从未有过的“独立自主的人生选择”,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此后20年人生的走向。   如今,这份刊登着招生广告的1907年7月1日的天津《大公报》静静躺在位于河北乐亭的李大钊纪念馆的展柜里。   这张已经染上一个多世纪岁月颜色的报纸,让人不禁想起李大钊在人生最后时刻的《狱中自述》中,对自己这次人生重大选择缘起的阐述:“军医非我所喜,故未投考。银行专修所我亦被考取,但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意。故皆决然弃之,而入法政。”   资料显示,1907年,位于天津的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及北洋法政专门学堂都在招生。   为了把握起见,李大钊同时报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和长芦银行专修所,结果他两考皆中。   最终,李大钊选择了前者。“选择研究法政,是李大钊18年人生经历的必然。”在接受采访时,多年研究李大钊的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朱文通和李大钊纪念馆原常务副馆长杜全忠不约而同地强调。   在后人眼里,李大钊选择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决定并非冲动。   一个18岁的河北乐亭少年是抱着自己的人生理想来到天津的。   这份理想,也能从李大钊童年的经历及受到的教育中找到印迹。   三进宅院错落有致,一丈高的十字花墙透露出无华淡雅,两棵对称而植的丁香树花开正艳,这是位于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故居。“从宅院一板一眼的设计风格就可以看出,李家是一个较为传统、保守的大户人家。”杜全忠说。   然而,出生于大户人家的李大钊却几乎未感受到父母的亲情。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而他身体羸弱的父亲已于7个月前病逝。母亲周氏感伤过度、忧虑成疾,在李大钊不满两周岁时也撒手人寰。无奈之下,已是63岁高龄的大祖父李如珍接过了李大钊的抚养权。   李如珍年轻时不甘窘困于贫瘠土地,外出“闯关东”,曾获得“从九品”的官位,在村里很有影响。“商人考取官衔,这说明李如珍并不想以商业传家,因此,他也给李大钊规划了通过读书仕进的人生道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朱志敏分析。“无论是祖父希望李大钊光宗耀祖,还是3位私塾老师所传授的传统儒家思想,都培养了李大钊对国家、社会深深的责任意识。”杜全忠说。   这种责任意识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雄心,也是李大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兴国之良策”的缘起,朱文通这样认为。   此后,无论是积极参与第四次国会请愿还是东渡日本求学,是拥袁还是反袁,是入主北京大学图书馆还是联合首倡建立中国共产党,无不是李大钊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的思想所致。   探索救国真理的序曲   作为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创办人,曾是清末“新政”代表、后为窃国大盗的袁世凯也许并不知道,这所创办于1906年12月的学校在次年迎来了18岁的李大钊,而这个青年在这里的6年学习、生活,最终成为这座学校历史上永远光荣的记载。   谈及这段经历,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说,正是入校后“习法政诸学及英、日语学”,他“随政治知识之日进,而再建中国之志趣亦日益腾高”。   在乐亭李大钊纪念馆,陈列着3封李大钊的亲笔英文信件。   在学者朱成甲所著《李大钊传》中,详细罗列了李大钊所学的正科课程,除了政治学、比较宪法、选举制论、外国贸易论、国际私法等内容,每周还有多达十几个小时的日语课、英语课。“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6年,为李大钊发展成为学问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朱成甲认为这个时期为后来李大钊寻找理想中的信仰与救国之道,播下了基因的种子。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