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资源与城市传统手工业的空间分布.doc
水资源与城市传统手工业的空间分布
天津素有“七十二沽”之说,加之海河、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等河流流经本地,天津地表淡水资源非常丰富,同时,丁字沽、西沽和大直沽地区地下水资源蕴藏量也很大。这种水资源的条件,为天津传统烧锅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本文以天津烧锅业为个案,就水资源与城市传统手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问题进行探讨。
据现存最早的天津地方志记载,早在14世纪上半叶,天津就已经出现了酿酒业。康熙《天津卫志》收录了元代碑刻的碑文中,有如下记载:“直沽素无佳酿,有海舟货东阳之名酒者。”一般论者多以此证明大直沽地区酿酒业出现在这个时期,实际上,从碑刻的内容上看,由于直沽地区设立了海运漕粮的接运官,当时的许多胥吏扰民现象严重,而这位接粮官不但不扰民,还为大直沽地区的居民办了不少好事。于是,在这位接运官离任之际,有百姓就购买了东阳酒送给接运官,并将这段文字刻在了石碑上,清康熙年间,薛柱斗编修《天津卫志》时,将这段文字收入志书中。这段文字,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1340年(即刻碑的年代)前,天津大直沽地区就已经出现了酿酒业;二是,当时直沽高粱酒的名气还不大;三是,当时已经有外地的名酒通过水陆运输进入大直沽地区。通过这段文字,我们能够断定,天津酿酒业出现的时间不晚于14世纪初年。
明代天津本来可以留下关于酿酒业的文献,但由于当时天津的建制仅仅是“卫”,许多提及中国北方酿酒业的专门著述中,罕有对天津酿酒业的记载。史志资料的缺乏,为我们爬梳天津烧锅业的一般状况增添了难度。但是,从明清以降的天津风物诗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天津酿酒业的一般状况。《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曾经北上路过天津,并写下了“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的诗句,诗句中的村旗即为当时常见的酒坊的幌子。而大直沽地区则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天妃庙对直沽开,津鼓连船柳下催。酿酒未终舟子报,柁楼黄蝶早飞来。”这首诗说明,明代大直沽地区酿酒业初具规模。
到了清代前中期,描写天津酿酒业的诗歌文献骤然增多,如顺治康熙年间,出身天津盐商世家的张霔,就曾经在紫竹林发出了“市远难沽酒”的感慨(本文征引的天津风物诗,除注明出处者外,均摘自缪志明编:《天津风物诗选》,《天津文史丛刊》第5辑,天津文史馆1985年版)。为孔尚任出资编刻《桃花扇》的佟鋐,在游览依绿园时,所作的诗文中就有“名园问醉乡”,直接写出了园林中的津酒酒香四溢的意境。位于天津老城东北角的篆水楼上,诗人赵执信更是留下了《篆水楼夜饮》的篇章,诗人在郊游时,也没有忘记“还将酒伴行”。这一时期的天津风物诗中,还有对天津酒的具体描写:“茵陈玫瑰五加皮,酒性都从药性移。还是高粱滋味厚,寒宵夜酌最相宜”(张焘:《津门杂记》卷下“食品”,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标点本)。在诗人的笔下,各色露酒、五加皮和直沽高粱酒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天津的露酒在清代嘉庆道光时期就已经声名鹊起了。而这些露酒和五加皮的基酒——直沽高粱酒也已声名远播:“名酒同称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南中也爱烧刀好,一斗葡萄博得无”(张焘:《津门杂记》卷下“食品”,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标点本)。
在海河没有裁湾取直前,流经天津的河水呈现出多处弯道。如果考察古代诗歌中关于天津酿酒业的线索,就会发现,在有河水流经的大直沽、丁字沽、西沽等地,遍布着酿酒业,这也成为天津酿酒业分布的一个特色,古代天津城市水资源非常丰富,为天津酿酒业的崛起提供了前提条件。先看看天津老城外三岔河口一带。乾隆年间的进士丁时显在《春暮东郊》中,写他本人走出天津城来到海河边后,在河边的酒坊里饮酒。天津城的北门外,也已是“几处酒帘红杏雨”了。东门外的石头门坎,乾隆年间也有烧锅存在(王寿岩:《二百年老店广茂居》,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津门老字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此外,如前文所述,天津著名的私家园林如水西庄、问津园等地,应该是这些大商人自家酿制烧酒的地点。西沽地区也有酿酒业的分布,诗人胡睿烈在《西沽舟中晚归》一诗中,明确提到了“青烟沙岸树,白板酒家楼”,这很清晰地告诉我们,西沽地区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出现了酒坊。而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诗人崔旭在过西沽时,亦看到“垆头新酒热”的情景。在道光年间,西沽地区所产的烧酒能够让人感觉到“此间美酒胜兰陵”、“值得倾囊买一醉”了,而且在这一时期,天津的酒楼业非常繁华,“尽有闲人聚酒楼”成为天津商业勃兴后的一种社会现象。再如著名园林水西庄附近,酒旗招展,引得来此郊游的诗人诗兴大发,并留下了“酒旗斜飐夕阳中”、“酒旆招摇解唤人”的诗句。此外,天津丁字沽和其他一些区域也是酿酒业集中分布的区域。在清代诗人的笔下,丁字沽地区更是“村市频呼酒”,能够让人“青帘谋一醉”。
而大直沽地区能成为天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