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并用法,溯源.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寒温并用法溯源 ? ? ??? 寒温并用法有深厚的理论根源。《内经》中首先论述,并有具体治法,是寒温并用法的肇基。《伤寒论》中寒温药常常并用,为其以后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又经后世医家不断完善创新,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现在寒温并用法被广泛辨证应用于临床,提高了临床疗效。广州中医药大学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寒温并用中药复方防治流感的系统监控性临床与实验研究》,不但继承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对流感类病证的学术观点与诊治思路,对流感病证进行了中医证候变化规律研究,以寒温并用为原则形成了安全有效、使用廉便的中医药防治流感方案,而且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寒温并用法的起源和演变。   我们回溯寒温并用法的起源和演变,细究其中道理和奥妙,对我们临床辨证论治,发挥中医优势,提高疗效大有裨益。   寒温并用法是同时应用温热、寒凉两类药性相反的药物进行施治的一种方法。寒温并用法有着深厚的理论根源,对于其论述散见于诸多医学古籍,探其来源,当从《内经》言起,而依法立方,则首推《伤寒论》,并经过后代医家的创新与发展,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   《内经》的论述   对寒温并用最早的论述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这是依据天地之气淫胜的不同、六气胜复的区别,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后世寒温并用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伤寒论》的论述   《伤寒论》中寒温并用的经验相当丰富,仲景遣药组方,紧扣病机,对于寒热错杂者,常寒温药并用,使药效各趋其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寒温并用、清热解表《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二者病理均为外感有风寒,内有郁热,只是轻重程度不同。由于外寒内热,寒热错杂,因此治疗采取寒热并用,解表清里法,以期外解表寒,内清郁热。桂枝二越婢一汤和大青龙汤皆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生石膏辛寒以清里热,如此寒温并用,不但使表邪得解,又可宣透在里之郁热,共奏表里双解之功。再如麻杏石甘汤证,乃太阳病邪热内犯,上迫于肺,出现发热、汗出而喘等症。本方以辛寒之石膏清肺中郁热,伍辛温之麻黄,使邪热得以宣发,有外达之路,合杏仁宣降肺气而定喘,甘草调和诸药。此方寒温并用,清宣肺热,使郁热解而正不伤。   寒温并用、清上温下《伤寒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指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是指误下后,外邪乘机内陷,内扰胸膈,上焦有热,中焦有寒证。“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是指素体本有虚寒下利,医者反用吐下之法,以致脾胃更伤,升降失常,寒热格拒,形成上热下寒证。“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是指误下后正伤邪陷,而成上热下寒。以上均为上热下寒之证,治疗均以清上温下为原则。 寒温并用、和解少阳《伤寒论》小柴胡汤证即是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的典范,其病机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少阳经气不舒,胆逆犯胃,治宜和解少阳,方中主药柴胡、黄芩解半表半里之邪,辅以参草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佐以生姜、半夏,调理胃气,降逆止呕。如此则三焦疏利,上下调达,内外宣通,气机和畅,少阳之邪得以尽解。又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在少阳病过程中,由于枢机不利,不能正常疏利三焦,以致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停留,在柴胡证的基础上出现小便不利、口渴等症。此时治疗需在和解少阳的同时,还要温化水饮,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桂枝、干姜温化水饮,寒温并用,各收其功。   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伤寒论》“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汗、吐、下后,有形之邪已去,而余热未尽,留扰胸膈。治疗取清热除烦法,用栀子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治疗。方中栀子苦寒,清热除烦,豆豉辛微温,轻浮宣散,生姜辛温降逆止呕。泻心汤及其类方的广泛运用和临床效验为其以后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千金方》的论述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治疗寒证不管是内寒外寒化热挟热与否,均佐以寒药,制其温热太多或取去性存用之意,如著名的温脾丸、健脾丸、温脾汤主治同为脾胃虚冷,饮食积滞不消,均用附子、干姜、桂枝伍大黄消食导滞;热证中佐热药,治疗外感中的温病、热病不管是否兼表寒,均喜佐辛温的麻黄、桂枝、细辛,轻则一味,多则数味,另一些治疗既非久病亦无阴虚的热病方剂中,佐以干姜、附子之类;对病因难辨,病机错杂,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的疾病,常遵循“寒温并用,阴阳互调

文档评论(0)

daixuef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