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写《聊斋俚曲》新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蒲松龄写《聊斋俚曲》新探.doc

蒲松龄写《聊斋俚曲》新探   摘要:蒲松龄的《聊斋俚曲》,是用淄川民间小曲写成的俚曲故事。后来,当年流行于民间的小曲大多失传,独蒲松龄所用之小曲流传下来。所以,后人就用《聊斋俚曲》当成专用名词。由蒲松龄设馆之西铺毕氏,其先祖毕木所写之小曲《广疮辞〈嘲友人作〉》为现今难得流传于民间的早期“俚曲”抄本,其原抄本现存于毕氏后裔。它为研究蒲松龄《聊斋俚曲》的创作提供了实证的史料。   关键词:蒲松龄;俚曲;新探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前几年,淄博西铺毕氏后裔毕淑德先生赠我一本其先祖毕木的《黄发翁集》外佚著,当时因忙于其他工作,这一放就是几年。近因找其他研究材料,又将其找到。因退休后闲时多,就将原来的计划写《蒲松龄写〈聊斋俚曲〉新探》一题作成。   毕木,字子近,号舜石,晚号黄发翁,为毕氏七世祖,是明户部尚书,自严之父。《淄川毕少保公年谱》载:“明穆宗庄皇帝隆庆三年己已(1569)秋九月二十六日己亥时,少保公生。”此条下,附有:“七传而生曾祖儒官舜石公,讳木,字子近,行六。晚号黄发翁,著《黄发翁集》。娶曾祖母刘,生长伯祖处士华阳公,讳自耕,孝弟力母。后多不育,谋置侧室三人,于是年□越月而得三子。侧室先生二伯祖震阳公,讳自耕。继生三伯祖玉阳公,讳自慎。曾祖母刘,又生大父,宗子立矣。皆谓不妒之极。大父讳自严,字景曾,行四。以世居到岳南,故号白阳。少凝重寡言笑,为淄邑毕氏发祥之祖。大字纪,小字叙。称公称大父,各有别也。”万历二十九年(1601)黄发翁卒。万历三十一年(1603)黄发翁(已故)“敕赠父主事。”   黄发翁一生以耕读为主,但其“义方教子”是近远闻名。据史料记载,其有两事被时人传为佳话。一则,设“投豆亭”,即行一善事,在盂中投一粒黄豆,做不德之事或动一不德之念而投一黑豆。自己并为“投豆亭”撰一楹联:“简点身心投豆亭中无黑子,怡愉情性护花篱畔赏黄芙。”二则,设《责善簿》。其《责善簿》的用意,他在其《责善簿·序》中说的很清楚,因为家传文字,现引录于下:   古称父子为隐,吾非老悖,欲彰子过,正欲汝曹警惕勿匪彝耳。汝曹他日遭际与终身展布可知弟,能择地而蹈无灾厥躬,虽潜伏草莽,吾快志多矣。不然,即怀金纡紫乎,操行不轨,众秽所聚,此为盗不持矛弧攻,而不用弦刀者也,奚贵焉,父子之间不责善,子舆氏盖激于父之愎,谏子之非类者,言之非通论也。以责善固至情之不容己者也。中才之养,几谏之事,亦何莫非善用其责善者。二兄家庭隐匿,竦者不言,贱者不敢言,至父若子而犹以不责善为解。则过何由闻,而善何由迁哉。   毕木以《责善簿》约束诸子,使其八子中:进士二人,举人一人,贡生、秀才四人。   黄发翁者,毕自严之父毕木也。在毕自严为其编订的《黄发翁集》中,黄发翁所写的“通俗俚曲”之《广疮辞〈嘲友人作〉》未收录。未收录的原因可能是因此为“通俗俚曲”,毕木自题“黄发翁戏笔”,而其真的原因,毕自严在其文后题曰:“此辞本出嘲笑,恐触时忌,故不敢入集中。而独虑心得,描写逼真,雅俗共赏,终难湮没,遂仍付梓,人自为一帙,聊一传笑耳。毕自严谨识。”就是说其父所写之雅俗共赏的“通俗俚曲”之《广疮辞〈嘲友人作〉》形象生动地将其友人得性病恶疮后,被病折磨的痛苦之状显于纸上。毕自严出于多种考虑,才未能收入《黄发翁集》中,又感到摈弃可惜,所以将其乃父之作单篇付梓,以之存于家族后人手中,聊以自慰。当我得到朋友所赠其家传的抄本复印件后,看过,我感到它与蒲松龄晚年在毕府中创作了大量的《聊斋俚曲》有关。而且有的俚曲的创作,就直接与毕母的爱好有关。例《姑妇曲》诗曰:“二十余年老友人,买来瞎婢乐萱亲;惟编姑妇一般曲,借尔弦歌劝内宾。”这开场诗说得很清楚,其友人毕盛钜,买来一位瞎婆子,来讲唱一些通俗俚曲故事,欢乐其母亲。所以,蒲松龄创编了《姑妇曲》给瞎婆说唱提供个底本。这一则满足毕母的要求;二则也是盛钜的一片孝心;三则也是一种教化的手段。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到通俗俚曲在毕氏府中,是有其历史源渊的。当时,在淄川地区,其通俗俚曲,有着较长时间的发展与繁荣。其馆东的老祖就热衷于通俗俚曲,并亲自编写俚曲,以抒自己的情怀,可见通俗俚曲在淄川地区的群众基础之深厚。更重要的是,由黄发翁自作之俚曲,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淄川地区通俗俚曲的发展历史,是一件重要的特证。(因毕木,黄发翁卒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应该说,蒲松龄晚年,在毕府中写了大量的《聊斋俚曲》,在很大程度上受毕家历代对俚曲的热爱有很大关系。其环境是重要的,它为蒲松龄提供了优越的创作条件。其美传蒲松龄在写俚曲时,用脚踏拍填辞,故有“脚踏楼板跑杀狗”的传说。如果没有毕府这一特殊的创作环境,你一位私塾先生整天在写俚曲,怕是有不务正业之嫌吧。创作《聊斋俚曲》是蒲松龄一生文学创作上第二个高峰。他给我们留下了洋洋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