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蝴蝶”“螃蟹”“蚯蚓”的结构类型问题.doc
谈“蝴蝶”“螃蟹”“蚯蚓”的结构类型问题
摘要:“蝴蝶”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认为“蝴蝶”是合成词,“蝴蝶”之“蝴”源于“胡”,表示“大”。许多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之所以把“蝴蝶”列入单纯词,除了缺乏历史的观点这个原因外,还因为“胡”作为词,本义和引申义皆无“大”义,“大”是其语源义。
关键词:蝴蝶单纯词合成词语源义一、蝴蝶
许多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举例提到“蝴蝶”这个词,都把它列入单纯词,如邢公畹[1]的《现代汉语教程》及黄伯荣、廖序东[2]主编的《现代汉语》,时间较晚的如崔希亮[3]的《语言学概论》。但1999年至2002年发表在《中国语文》上的几篇前后相继讨论“蝴蝶”命名理据的文章[4][5][6],推翻了传统的看法,认为“蝴蝶”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合成词,“蝴”的本字为“胡”,“胡”是有实义的语素。
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把“蝴蝶”视为非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是缺乏历史的观点的表现。沈怀兴[7]早在1993年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我们研究现代汉语的人也应当有点历史观点,应当知点古。”沈怀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除了沈怀兴提到的这个原因之外,笔者认为现代汉语教材之所以将“蝴蝶”视为单纯词,还有另外的原因,“胡”的语义问题是关键所在。
刘萍认为“蝴蝶”之“蝴”本字是“胡”,义为“胡须”。沈怀兴也认为“蝴”的本字是“胡”,义为“胡须”,这种看法最早来自李时珍《本草纲目》:“蝴蝶轻薄,夹翅而飞,??然也,蝶美于须,……故又名‘胡蝶’,俗谓‘须’为‘胡’也。”严修鸿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蝴蝶”之“胡”义为“大”,并提出魏人张揖的《广雅释诂》中的“胡,大也”为证。此外,严文还从声训的角度,提出从“胡”得声的字多有“大”义,如“湖”和表示“大蒜”的“葫”,还有带“胡”语素的词语如“胡沙”“胡蜂”常称“大物”,以证“胡”确有“大”义。
梳理“胡”的词义发展脉络,并无“大”义。“胡”本指牛颈部的垂肉。《说文》:“胡,牛颔垂也。从肉,古声。”段玉裁注:“胡,颐也。牛自颐至颈下垂肥者也。”作“胡须”讲的“胡(?)”来自动物的“颔垂”,也就是段注说的所谓“颐也”。杨树达说,今人谓须曰胡,亦以垂于颌下受名也。王力也说,“?”,??。“?”是“胡”的区别字,以别于表“何”的“胡”。后相关引申指“胡须”,在古代还指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大都长着大胡子、络腮胡子的缘故,再泛化为“外国人”,因为对异族缺乏了解,所以觉得怪异,于是又有了“任意乱来”义。“胡”的这些词义,研究现代汉语的人应当还是知道的。
“胡”表示“大”,在文献中的例证很少。《诗经?大雅?生民》有“胡臭”,清马瑞臣通释:“胡臭,谓芳臭之大。”《仪礼?士冠礼》:“永受胡福。”《逸周书?谥法》:“胡,大也。”《广雅?释诂一》:“胡,大也。”
其实“胡”的“大”义,并不是词义,而是语源义。这就是在文献中“胡”的“大”义只能找到几个随文释义的例证的原因。
“语源义”是殷寄明[8]在1998年《汉语语源义初探》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汉语语词的词汇意义通常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等类型,语源义也应该是词义的基本类型之一。语源义是音义的直接结合体,文字只起记音作用,是一种隐性语义。如“甬”声承载有“中空、空”之义素,所以“通、捅、桶、?(筒)、蛹”这组词都有“中空”义。这类现象,在汉语词汇学之尚无专门的名称,传统小学家常笼统地称之为“声中之义”,段玉裁在说文段注中说的“某声多有某义”之类即此。
“胡”声除了有“大”义外,还有“圆”义。段玉裁说文注中:“胡与喉音转最近”。《目知录》卷32:“古人读喉为胡。”《息夫躬传》师古曰:“咽,喉咙。即今人言胡咙也。”
任继?(2004)在探讨汉语语源学的时候,对清代程瑶田《果裸(蠃)转语记》“果裸”词族进行了研究。“果裸”词族包括圜全、曲屈、敷布周匝、旋转等词群。他认为“果裸”得名于原始人类对于果实之类圆形物体滚落时的声音“gulu”的模仿,“k-l-”就是“果裸”词族的语源。“在历经几万年的(口头)使用中,人们以事物之间相像的特征或标志为契机,进行联想、类比,由此及彼地将已有的语音形式套用到另一事物上,从而造出新词。”人们根据“k-l-”语音形式与圆形物的关系,以此为线索,将语音形式“k-l-”――使用到有圆形特征的其他事物上:圆的瓜,就叫“葫芦”;圆的头骨,就叫“骷髅”;圆的眼珠,就叫“??”;圆的气管,就叫“喉咙”;后造出圆的锅,就叫“锅#166944;”;又造出圆的车轮,就叫“毂轮”。“此类肖形之音,但据形,而更不分辨其所属。《荀子》云:‘物有同状而异所者,予之一名’,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蝴蝶”理据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