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陌生化”思维.docVIP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陌生化”思维.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陌生化”思维.doc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陌生化”思维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陌生化”思维统领《大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性提升;二是针对文本的细读,以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新奇、新鲜的感受,从而提高上课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也应避免陈义过高,过分“陌生化”,避免使学生云山雾罩,不堪重负,这也是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陌生化;教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68-03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是普通高校面向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它不仅是提高大学生语文修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人文意识、深厚的人文底蕴、较高的人文境界的极佳课程。虽然,早在2006年,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达成“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样一个共识,但在大多数大学生心目中,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远不及各门专业课。另外,由于大学语文没有四级、六级的水平测试,又非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根本无法与大学英语相提并论。还有,由于自小学(甚至幼儿园)至中学,各阶段都有语文课程,而到大学阶段再学习《大学语文》时,不论是所要讲解的作家还是篇目,大学生似乎都有所耳闻。虽然,各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注意更换与现行中学语文主要教材课文重复的作品,改选这些名家的其它佳作,或另选其它名家名作,但学生拿到《大学语文》教材后,多少都有一种似曾相识而不是新鲜新奇的感觉,这种感觉不知不觉也影响了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厌倦情绪。其实,语文教育既很实用又很有意义,让学生背诵古文诗词可以积攒语文功底,分析文段以增进言语理解,赏析美文以学会谋篇布局和写出美句,语言艺术深不可测,无论哪位名家大家,都不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不再需要学习提升了,况且大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语言艺术都与各自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怎样才能让大学生喜欢这门似曾相似的《大学语文》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陌生化”思维统领教学,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   一、何谓“陌生化”   笔者本文所说的“陌生化”思维受德国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的启发。一般认为,“陌生化”由布莱希特于1936年在他的论文《中国戏剧表演中的陌生化效果》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的。而“陌生化”用于编剧,就是指剧作家选择常见的熟悉的事件当题材,然而却并不从习以为常的角度去观看和认识它,使观众感到陌生,产生惊异,受到启发,突然省悟,从而引起进一步的思考,让观众认识到这“司空见惯”的东西要加以改变。在布莱希特那部被称为“新诗学”的《戏剧小工具篇》中,他多次谈到陌生化:“陌生化的反映是这样一种反映:对象是众所周知的,但同时又把它表现为陌生的”,[1]他还认为:“戏剧必须使它的观众惊讶,而这要借助一种把令人信赖的事物陌生化的技巧。”[1]“陌生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和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黑格尔在《美学》里谈到艺术形象的创作时指出,人物典型从整体看,每个欣赏者都可以从中见到一些自己熟悉的东西,从个别看,欣赏者又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物。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受黑格尔影响,在人物塑造方面提出:“在一位真正有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2]形象地指明了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具有的辨证内核。另外,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言人什克洛夫斯基在1917年发表的《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把艺术的手法规定为陌生化。他认为艺术不是别的,就是手法,这种作为手法的艺术可以用“陌生化”来说明。他认为:“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3]这里所谓的“奇异化”,也可翻译成“陌生化”。笔者之所以把“陌生化”的相关论述作一简单介绍,缘于这些论述虽然更多地是关于艺术形式美学意义上的,但深入思索一下,这种艺术上的“陌生化”与教学艺术也是触类旁通的。其实所谓的陌生化,通俗地说指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感觉,它能使见多不怪的人恢复特殊的敏感,从而“少见多怪”地使对象陌生并产生兴趣。而这种“陌生化”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也可以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新奇、新鲜的感受,从而提高上课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实际上,语文课程虽然一直是中小学的重要课程,但因受高考制度等因素制约,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诸多不足,如片面强调语言文字的应用功能,对作品意义的阐释不够丰富和深刻,等等,这就给大学语文教师运用“陌生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体地说,“陌生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体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