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的兴起2.docVIP

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的兴起2.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的兴起2.doc

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的兴起2行政论文范文大全 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的兴起 四 对中国战略思维的反思   战略思维涉及外交活动与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外交主体及其政策的灵魂。特定时期的战略思维往往折射了有关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动向及内在一贯的逻辑联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同时每个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亟须解决的问题或渴望实现的抱负。 多极化是冷战后中国战略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多极化战略理念大体具有以下内容:其一,国际政治多极化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中国对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是中国分析和认识国际形势及制定对外政策和战略的重要依据。其二,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即中国肯定这种发展趋势,认为它不仅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且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其三,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理论层面上看,多极理念如同单极论、两极论均属力量结构论的理论外延。毕竟国际关系的各个时期确实反复出现过均势模式,许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作为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然而,由于政治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建立在均势基础上的多极力量难以实现持久和平已是不争的事实。[19] 多极理论是一种竞争理论,它带来竞争的利益,也带来竞争的代价。当今世界种种非制衡行为所表现的均势制衡的难题一定程度上论证了由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均势体系向一体化条件下的国际多边制度体系演变,由力量均衡向利益和谐进化已成为国际政治日趋明显的发展脉络。因此,如何从多边主义的视角研究中国的多边外交? 如何在中国的多边外交中发展多边主义的意义应当成为中国战略思维中需要强化的重要内容。 国际体系的演进脉络和国际社会的衍生机理揭示,中国应以进化意识和全球视角超越极化思维,以多边主义理念和多边外交政策作为中国对外关系诉求的表达。现实理由是:其一,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拥有某种国际制度意识已不是什么高姿态的觉悟,而是一种客观需要。其二,人类历史和世界政治的发展潮流并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世界大势既无法规避,更无法抗拒,只能顺应。中国的战略思维除了立足本国的国际处境与发展需求,还必须站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中国问题与中国价值必须兼顾人类共同问题与价值,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与本土意识。战略思维必须符合国际体制本身相对经久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脉络,并且据此恰当地确定本国在此种结构和演化之中应有的根本位置。从来没有精确不移、刻板划一的战略思维,战略思维的关键是科学和灵活,它需要在不断的审视中进行调整。 目前,以多边主义理念研究、发展中国多边外交的最为现实的首要内容就是中国加入、参与现行国际体制。 长期以来,中国没有国际体制的概念。近代中国屡遭欺凌,经历了大国地位被国际社会剥夺的过程,不得不接受在国际体制中被边缘化的现实。两极格局时期,中国与国际体制的联系带有很大程度的历史局限性。只有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才逐渐改变了对现存国际体制的看法,充分意识到国际体制与自身发展的重要联系。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与国际体制息息相关。中国从反对现有国际体制到进入现有国际体制,这是中国外交纠正战略思维的偏差走向多边外交的现实调整。它标志着改革开放初期强调的“体系共存说”的结束和“体系参与说”的开始,反映了对立观的改变。中国不再以旁观者身份与现有国际体制发生联系,而转变为现有国际体制的参与者与共建者;不再是国际机制中被动的一方,而成为其中发挥重要影响的一员。诚然,中国进入国际体系的过程是一个相互碰撞、冲突、适应和融合的过程,要充分了解现有体制的规则和制约因素,在国际体制的转变中实现积极参与、自我调整,在谋求最大发展中国家权利的同时积极履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义务,以新的、有效的形式加强与现有国际体制的合作,并学会理性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中国加入、参与国际体制的目标不应停留在求同存异上,而是要多求同少存异。中国加入、参与国际体制的理念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和也者,天下达道也。”和,就是和平、协调、合作、和谐。“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社会科学理论探索的理想境界是科学精神、本土关怀与进化意识、全球视角的有机结合,任何单一的理论都不可能解释世界政治的全部。理论的发展未必是线性的,不一定要建立在否定其他范式假定的基础之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人用诗的语言所表达的,也是笔者用心于此文的意境。 国际体系的非制衡行为是指面对体系内霸权国以及最具威胁性力量的出现,体系内其他力量并没有采取某种政策措施制衡他国权力的威胁。由于利益的驱使和成本的计算,替代制衡的往往是旁观、躲避和追随等非制衡的行为选择。 john j . mea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