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选修2第42讲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和世界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ppt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选修2第42讲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和世界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选修2第42讲中国近代的民主思想和世界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材料二  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 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 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 ——引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945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1)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此题比较简单,直接从材料中归纳即可,材料一“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体现出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材料二“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体现出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地位一律平等。 (2)解答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可从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实力对比的变化,民主和平力量的推动以及国际因素的作用等角度思考。“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影响”一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民主力量、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以及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奠定基础角度解答。 [答案] (1)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在宪政原则下地位一律平等。 (2)原因: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军事、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数政党和国内民主和平力量的推动;美、苏等国际因素的制约。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民主力量,推进了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为以后构建多党合作奠定了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1)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服从之”等信息进行概括。 第(2)问,要从材料中归纳评价的要义,即陈独秀主张唤醒民众的觉悟,然后结合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组织答案。 [答案]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定,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年、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清末新政为切入点,考查晚清预备立宪,主要考查学生材料阐释与运用的能力。第(1)问,提取并比较材料中1908年预备立宪方案的内容(预备期限、政治变革、教育变革)与1910年预备立宪方案的内容(缩短预期、制定宪法、进行政治变革),说明差别;联系材料中“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等史实说明其原因。第(2)问,提取材料中预备立宪的内容,归纳其骗局的特点,并结合资产阶级革命形势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答案] (1)区别: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 原因: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 (2)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 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请回答: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