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5:选修4Word版含解析.docVIP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5:选修4Word版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5:选修4Word版含解析

阶段性测试题十五(选修四 综合测试) 1.(2015·江苏淮安调研)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徒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5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何具体举措?试举两例。(4分)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6分) [答案](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任答两点) 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任答两点) (2)指导思想:民族平等。 举措: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 (3)意义: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 [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迁徒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从“移民、筑城、设县”角度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从“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等角度思考作答。 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信息概括指导思想;第二小问民族关系举措可以结合所学从“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的角度思考作答。 第(3)问中依据材料三中“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的角度分析意义。 2.(2016·湖北仙桃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可是,一个城邦之所以被名之为正义的,那是由于在它之中存在着三个本性上不同的属类,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并且,又由于某些其他的由这些属类而来的气质和风度。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二 由相同身份的人组成政治体系时,公民自然认为他们大家应该轮流执掌治理的职司(治理的职司主要是致力于被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些义务应该由大众轮流分担,而统治者作为公民团体中的一员,也附带地获得共同的利益)。这原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的制度。所以,从一个方面,我们说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向往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三个属类的“气质和风度”的内涵分别是什么?指出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城邦应该处于什么状态。(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具有哪些特征?从公民在城邦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两则材料有何差异?(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体制探索的共同点。(4分) [答案](1)内涵:智慧之德;勇敢之德;节制之德。 状态:三个阶级能够各具其德,各司其事或各守其位。 (2)特征:公民都应参与政治活动,轮流执政;必须以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为重;公正平等;适应本城邦现实条件。 差异:材料一主张公民之间有等级之分,材料二主张公民之间是平等关系。 (3)共同:反思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探索符合本城邦的政体。 [解析](1)第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