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第27讲第1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第27讲第1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第27讲第1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二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史料三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问题: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民本主张。 提示:(1)史料一反映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强调“仁者爱人”。 (2)史料二第一段强调“仁”的重要性,其核心主张是实施仁政;第二段主张“保民”,以民为本。 (3)史料三荀子认为“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强调府库充实而百姓贫穷会使政权很危险。 [拓展深化] 1.儒家的民本思想 (1)表现 ①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③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2.正确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 (1)孟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减轻剥削,给人民以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缓和阶级矛盾,这种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2)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更稳固地统治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这带有民本的色彩,故选C项。 【答案】A 【解析】从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荀子反对剥削太重而使国富民贫,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从题中材料无从体现;D项说法错误。 [史料探究] 史料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史料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史料三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 问题:据上述材料,归纳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 提示:(1)史料一中老子强调清静无为,不扰民,其核心主张是“无为而治”。 (2)史料二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3)史料三体现了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主张。 [拓展深化]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孔子强调“礼”即西周等级秩序,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指秩序,故D项正确;风俗、贡赋、礼仪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含义,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D 【解析】依据“战国某思想家”“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可知该思想家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且主张人性本恶,由此可判断应是荀子。结合选项,D项是荀子的思想主张。A项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B项属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C项属于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 仿 真 模 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从所给材料分析,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招收学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也就是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答案为A项。根据所学知识,教育与瓦解宗法分封制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在春秋战国初期,宗法分封制就已经瓦解,排除B项。C项和D项在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A项属于道家思想,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属于儒家思想,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A 【解析】从题干的内容来看,应是儒家思想家的主张。《孟子》是儒家的著作;《庄子》和《道德经》是道家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的著作。故应选A。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是法家的观点,厚古薄今和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观点,排除A、C、D三项;法家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儒家主张维护周礼,两者都体现了强调制度与秩序,故选B项。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