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通史人教版复习: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教师版)Word版含解析
2011~2015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备考建议
考情分析
考纲考点 命题思路 备考建议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祖国统一及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本专题内容由于涉及现实政治及可供命题的角度较死板,全国卷中极少命题
2.复习时建议加强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认知
3.从历史反思角度认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4.现代中国的外交虽然命题较少,但并不建议完全弱化该内容,特别要注意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当代对外关系的关联、中国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格局的关系等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2014·课标全国Ⅱ卷,41)史学研究世界近代史目录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2015·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工业化)
2.(2014·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
3.(2014·课标全国Ⅱ,41)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4.(2012·课标全国,32)新中国的经济建设(1958年)
5.(2011·课标全国,32)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是本专题的命题重点,尤其关注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
2.可以适当补充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等相关知识
3.新时期的经济建设中的经济体制变动及经济现象,偶有涉及但难度不大,建议不要深挖教材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013·课标全国Ⅰ,35)中国80年代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比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2011·课标全国,3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和作用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2·课标全国,33)建国后经济体制的变化(1992年下海潮) 现代中国的理论成果及科教文化 邓小平理论 1.现代中国的理论成果、科教文化中,重点关注教育方面
2.现代中国科技考点太死板、“双百”方针太简单,故中国史部分往往侧重于教育,且注重考查教育方针与特定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1.(2015·课标全国Ⅱ,31)俄语教学与中国的外交政策
2.(2013·课标全国Ⅱ,31)学校教学与国家意识形态构建
专题九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考纲解读】
1.民主政治的确立和曲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①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③1954年宪法的颁布;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2.改革开放前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①国民经济恢复的背景及结果;②“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的措施及成就。(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与失误:①中共八大的内容及意义;②“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③“八字方针”及其成果。(3)国民经济的劫难:①“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劫难的原因及表现;②周恩来和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前的科教文化:(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思想的发展。(2)改革开放前的科教文化:①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③教育事业的初步发展与挫折。
5.社会生活: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的新变化。
课时1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曲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奠基:七届二中全会
(1)召开: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2)内容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北平。
(2)主要议题:讨论新中国成立。
(3)内容
3.成立
(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2)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意义
(1)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2第15讲第3课时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ppt
-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2第15讲第1课时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
-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2第16讲第2课时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ppt
-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2第16讲第1课时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ppt
-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2第17讲第1课时新航路的开辟.ppt
-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2第17讲第2课时荷兰和英国的扩张与掠夺.ppt
-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2第21讲第1课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ppt
-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2第18讲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ppt
-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2第19讲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ppt
- 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2第21讲第2课时交通与通讯的变化.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