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轶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镇轶事

古 镇 轶 事 一 这是一座古城,据老人讲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原来,我们这里是很安静的。街上看不见外地人。生意人家也少,既便有,那也是祖上的传统,习惯在家门口摆个小摊位,卖些糖果、干货、茶叶之类的东西。本城的大部分居民,都过着闲适、有规律的生活——上班、下班,或有周末领着一家人看场电影。 城又小,一条河流,几座小桥。前街,后街,东关,西关……我们就在这里生活着,出生,长大,慢慢地衰老。 谁家没有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说起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东家长西家短的,谁家婆媳闹不和了,谁作风不好了……这些事传一传,说一说,该叹的叹两声,该笑的笑一通,就完了,各自忙活去了。 有一种时候,时间在这座小城走得很慢。一年年地过去,那些街道和小巷都还在着,可一回首,人已经老了。也许是,那些街道和小巷都老了,可人却还活着;再比如说,你经过一条巷口,看见傍晚的老槐树底下,坐着几个老人,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什么。他们在讲古城,其中一个老人,讲着讲着,突然抬起头来,拿手朝后颈处挠上几下不言语了。多少年过去了,小城还保留着淳朴的模样,这巷口、老人、傍晚的槐树花香…… 另一种时候,小城也是活泼的。这里的女子多是赶时髦的。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化妆就在这里流行起来。小城的女子,远的不说,就从穿列宁装开始,到黄军服,到连衣裙。我们这里不发达,可信息并不闭塞。有一阵子,开口闭口就谈改革,市场、经济。后来,外地人就来了。外地人不知怎么找到了这个小城,在这里做起了生意,有的发了财,有的破了产,最后都走了,新的外地人又来了。最先来此地落脚的是一对广州姐妹,在这里开了一家“广州发廊”,座落在城西南角的小巷口。这对姐妹长得好,说话的声音也温婉曲折,听起来就像唱歌一样。她们的打扮也和本地人有所区别,很像是见过世面的样子。 这是我们小城的第一家发廊,起先,谁也没注意它,它只有一间门面,很小。而且,我们这里管发廊不叫发廊,都叫理发店,一般是男顾客多,隔三差五地来理理发。广州发廊给我们小城带来了一场革新。是从这里,我们被告知关于头发的种种常识,根据脸形设计发型,干洗湿洗,修护保养,更不要说烫发了。等我知道了“广州发廊”,已经是两三年以后的事了。 我听人说,广州发廊之所以生财有道,是因为不单做女人的生意,就连男人的生意也要做的。做男人的生意,当然不是指做头发,而是别的。因此都当做一件新奇事,私下里议论得很有劲道。她们在这里干了三四年,赚足了钱就走了。关于她们的传言再也没有人提起了。 二 在小城的北面,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郎山。那所破旧的古庙就建在小城郊外的山坡上,山色长年苍翠。庙边一条蜿蜒的小河,潺潺的水声像三五村姑压低了嗓子议论流言,我儿时常跟大人拎着水果到庙里拜香拜佛,龛灯微弱,炉烟袅袅,古若沉檀的雕佛满身是岁月的蛛尘,后堂供奉的观音金容悲慈,永世低眉听堂内的人语和堂外的风声。逢年逢节,穿梭膜拜的善男信女越来越多。跟着大人喃喃祈愿,求的总是菩萨保佑平安,顺风顺水。昏暗的佛堂已然阴森,苦苦等到钟鱼无声,香灯渐尽,进香的人才纷纷跨出门槛, 暮色已经初合,庙前几株老树飘起幽幽的花香。 小学五年级,我们搬到一个叫城关完小的小学。在这里重新上课学习,星期天,我和两个同学都学会了骑车,放学经常结伴到郊外兜风遣闷,古庙河边成了我们戏耍的桃花源,大伟师傅就在那段时期闯进我们的水浒天地里来。先是不断看到他在古庙后面的菜园里浇菜除草,烈日下挑着两个木水桶到河边舀水,一下午来来回回总有四五趟。二十上下的青年,露出一身晒得又黑又亮的虎背熊腰;头发剪得短短的,一张方方的脸,跟那魁梧的身躯不很相称。 我们起先都说他是和尚,他说他姓方,没当和尚,要我们叫他大伟哥,我们认定他武功高强,想拜他为师,可是,大伟师傅说他空有一身气力,武功还浅得很。 进香的人越多,大伟师傅越忙。他是庙祝,是菜农,是挑夫,在山那边的镇上小学毕了业,就到城里。老和尚年老多病,大伟师傅宁愿在庙里侍候他,不再上学了。他懂木工,常到镇上人家家里去做活,赚了钱填补庙里的开销。 有一天,师傅心情大好,在河边教了我们一套新拳,还带我们到他庙后的小房间里分了许多花生糖给我们吃,“镇上的桂香嫂子自己做的,好吃吗?”大伟师傅掏出塞在裤腰间的毛巾抹掉身上的汗,脸上浮起迷惘的欢愉。回家路上,满肚子鬼胎的黄豆悄悄说:“莫非是潘金莲给武松灌迷魂汤”? 初中一年级的功课比小学重,我们总要苦等好长一段时日才挪得出一个下午到古庙去玩。记得是期中考试后的一个午后,我们扔掉书包先骑车到镇上,接着,沿着长长的山路一口气飞上古庙。庙里大殿静得出奇,和尚也许都下山做法事去了。我们蹑手蹑脚穿过天井走上后头的观音堂,一个年轻的胖和尚坐在椅子上打盹。堂边是狭狭的走廊,走到尽头就是菜园。菜园外的几棵杨树长满了树叶,大伟师傅房前那两株高高的树正开着

文档评论(0)

xedake8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