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淮盐[精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淮盐[精选]

明清帝国与淮盐 胡可 《说文解字》称:“古者夙沙氏初鬻海盐。”(《说文解字》第12篇上“盐”)当是人工盐在中国的创始,然也只是为口食之味。春秋管仲相齐,力主发展盐业,则在趋口味之需上更深了一层,乃为以强国是及巩固政权。而最早如是的当为传说中的炎黄兄弟交战和黄帝大战蚩尤。纵观历史发展现象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当权者都注目于盐,利用于盐,一定程度上其成败也归于盐。既可如此结论,那淮盐之于明清两大帝国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本人掘文以为初浅探究,还望祈得专家学者指教勘误。 一、淮盐之始及元亡于淮盐 战国时魏国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尚书?禹贡》载:夏禹时代,“海岱惟青州……,海滨广斥……,厥贡盐希。”史学家认为近四千年前的青州海盐,业已包含有淮盐的身影。而汉吴王刘濞建都于广陵(江都扬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至“无赋于民”而“国用富饶”(《史记》卷106《吴王濞传》注引如淳语),此为淮盐见之于史籍之始。如果说《尚书?禹贡》提及的海盐(含淮盐)只是将之作为贡品,吴王刘濞役民煮海制盐则是为了吴国强盛,助其滋生反主当皇野心,而为七国之乱首领。汉景帝刘启因很惶恐,竟杀力倡削弱诸侯的御史大夫晃错。后七国之乱终被平叛,濞被东越人所杀,余六国之王皆畏罪自杀,七国亦被废除。这个历史史实是淮盐之丰厚利益被用之于王国势力争夺皇权,与管仲用盐强齐维持齐国帝王政权道不同而欲求则是一致。 据《中国盐业史》载,明朝之前朝——元朝,井盐衰退凋敝,然海盐等场大有发展,制盐技术亦显著进步,全国有盐场一百六十余所,灶户、捞盐户五万余户。天历年间,全国盐产量远超宋代,《元史?食货志》言之:“国之所资,其利最广者莫如盐。”“国家财赋,盐利为盛。”“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一半。”专家有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淮盐课收约占元朝货币收入的60%左右;天历二年(1329),淮盐利税占朝廷财政收入中钱钞部分的80%左右。 说元亡之于淮盐,似颇有夸张之嫌,但也不无史由,并非虚构,而是有很强硬的历史史实为依据的。有两个意思,一是元世祖起,所创治法是专以防制于汉人为务的,而其经济政策则是厚敛人民,在全国盐及淮盐的工本价上,百般克扣盐户,工本最高时不过盐价的五分之一,最低时仅为七分之一稍强。而据元代郑介夫说:“且以一引盐论之,岁给工本及柴草等物,又有盐司官吏月支俸般运之费,……而官司月过本钱将及一半矣”(《历代名臣奏议》卷67),可见元朝政府对盐户的剥削是何等之重。它的对汉人压制的治法及对盐户(及淮盐盐户)的严酷压榨,终使它失去了统治国家应有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二是因了元朝的治法及严酷压榨人民的经济政策,到顺帝时,各支反抗力量渐起,力量较强者有:浙江的方国珍、徐州的李二、湖北的徐寿辉、安徽的郭子兴、江苏的张士诚。张士诚(1321——1367)大丰白驹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盐民起义领袖。他祖辈以烧盐为业,十四岁辞学贩卖私盐,元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与十八位盐户兄弟歃血为盟,起兵反元。据《中国盐业史》载:顺帝至正十四年至十六年(1354——1356),张士诚义军占据两淮、两浙盐区,元政府失去了这两个盐产量最高地区的任何收入,促进了元王朝的衰败,十四年后元朝灭亡。元朝亡与唐朝亡有极大的相似之处,盖是由盐贩子发起的起义葬送的。 人不可一日无盐。政善则盐旺,盐旺则国强民富民安,则可御外侵可制内乱,则政权稳固、江山如泰、社稷如春。元时淮盐经济地位已经凸显,故也成为了一支经济力量。张士诚义军占据了最有经济力量的淮盐大地,就是扼住了元王朝的经济咽喉,元帝国没有不亡的道理。 二、明清帝国时的淮盐产量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吴王朱元璋克张士诚义军据地泰州、淮安盐区,遂仿元制设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辖泰州、淮安、通州三个分司30场盐课司,实施对淮盐的生产、行销的管制,攫取其巨额利益。明王朝对盐业的统制,由此始。洪武元年(1368)朝廷规定两淮30场年办盐课定额为352576引,每引重400斤。 明时,两淮仍为著名盐区。据乾隆《两淮盐法志》卷14所引弘治《运司志》、嘉靖《两淮盐法志》资料统计,以明初和嘉靖年间相比,两淮亭灶总数由12693面增至21368面;卤池总数由5815口增至17137口;盘铁总数由1681.5角增至1926.25角;锅撇总数由32口增至3118口(此项比明初增长195倍)。亭灶、卤池、盘铁、锅撇均为其时淮盐生产基础和生产工具,按弘治《运司志》记载:“盘铁一角,昼夜一伏火,……,得盐二千四百斤”,及专家推算,明中期两淮实际年产盐能力6亿斤左右,明后期约在10亿斤左右。据《明史·食货志》、嘉靖《两淮盐法志》、《古今鹾略》、《淮鹾备要》载,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两淮每年产正额盐705180引、余盐300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