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点翠”之争是一次文明进步
天津京剧演员刘桂娟一条关于京剧“点翠头面”的微博,最近引起了极大争议。微博中,她展示了剧团为其配备的“点翠头面”,并称其中的点翠是从八十只活翠鸟身上取下的羽毛,价值数十万元。这条微博让许多原本对京剧并不了解的人,蓦然发现国粹传统之美竟然藏着“活鸟取毛”的残忍做法,于是立即抨击之,遂引发了一场国粹与环保的“点翠”之争。
先来了解一些基础知识。作为一项传统技艺的“点翠头面”,是收集几十只翠鸟翅膀下面的羽毛点缀演员的头面,只有从活鸟身上取毛才能保证亮丽的颜色。对于戏曲家来说,这是戏曲艺术鼎盛时期对细节精益求精的历史证明;可对今天的环保人士来说,大概就是残忍了。
旁观戏曲艺术家和环保人士这几日针锋相对的争论,一方聊艺术,一方说环保,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都没有错,可惜的是彼此之间却没能搭上话。不过,换个乐观一点的心态来看,这样的对话与其说是国粹与环保之争,倒不如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隔空对话,其中还是有些积极意义的。
在京剧艺术中,像“点翠”这样让环保人士不能忍的传统还有很多,比如演员头上的翎子是用野鸡尾部最长的羽毛制成的,据说也要活取的才好看;京胡等乐器要用蟒蛇皮,而且一条蟒身上只有背部的一小块最好,还得是野生蟒皮最好。
环保人士也应该注意到,“残忍”的传统背后,有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局限。以蟒皮为例,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将野生蟒蛇列为保护动物,国内院团赴外演出时,经常有乐器因为使用了蟒皮而被禁止入关。为此,业内人士专门研制了仿生蟒皮来代替。以今天的技术手段来看,点翠、雉鸡翎也都并非不可替代。
当京剧趟过几百年的历史长河来到今天,要想继续保有生命力就不可能在孤岛上生存,必须参与到现代生活中。现代人也不应简单粗暴地否定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追求,而应该真正走入其中,去思考如何用今天的方式去延续这些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点翠之争”本身是一件好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社会文明的进步,而这样的进步与历史和未来都有着密切联系。 (据《北京日报》)
新华社:京剧演员置办点翠头饰不会使翠鸟灭种
这两天,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刘桂娟在微博上展示自己珍藏的点翠头面,招致动物保护人士责难。网友积极跟帖,两派各有支持者,发表各种评论,甚是激烈。其实,这种争论出于对不同专业的认识,看上去有点儿鸡同鸭讲的意思。
先说说翠鸟。动物保护人士反对制做点翠头面的核心依据是翠鸟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这是在偷换概念,把广义的翠鸟和受保护的翠鸟,以及用以取羽制做点翠头面的翠鸟混为一谈。
目前世界上现存各亚种翠鸟计90余种,我国常见的有斑头大翠鸟、蓝耳翠鸟、鹳嘴翠鸟和普通翠鸟等多个亚种,其中蓝耳翠鸟、鹳嘴翠鸟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未被列入保护动物的普通翠鸟在我国分布最广,几乎全境都有种群分布。普通翠鸟头、背、翅、尾呈现一种特异的蓝色,介于湖蓝与翠绿之间。这种蓝色不多见,康熙青花瓷青花的发色与之接近,故被称作“翠毛蓝”。但这种青花发色远不及翠鸟的羽毛鲜活灵动。翠鸟的羽毛随光线强弱和观看角度不同,层次分明,富于变化,尤其在烛光下,能折射和晕散出一种朦胧的珠宝光。
再来说说点翠。用翠鸟羽毛制做首饰在我国是一门很古老的技艺。《韩非子》中记述的那个买椟还珠的故事中,那只被后世揶揄两千多年的首饰盒很可能就有翠鸟羽毛点缀——“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金瓶梅》里写到,李瓶儿曾向西门庆的女婿陈经济要过“一方老黄销金点翠穿花凤”的手帕。连手帕上的绣片都要“销金点翠”,可见这一技艺在明代已经广泛应用。但由于取材不易、耗费人工,点翠饰品历来不是普通百姓家能消费得起的,即使在西门大官人家也绝非寻常之物。
尽管现在无从考证古代匠人制做点翠饰物的羽毛取自哪种翠鸟,但以就地取材更利于节省成本角度分析,取自普通翠鸟的可能性最大。而经过两千余年使用,普通翠鸟依然保持了较大种群分布。足以说明从翠鸟身上取羽用于制做针对少数高端消费者的做法不会给普通翠鸟带来灾种之灭。
而民国以降,随着人们审美习惯的改变,日常生活中逐渐不再使用点翠饰物。在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戏曲中,点翠头面也是一种顶级饰物,价格昂贵。旧时艺人的行头均由自己购置,完全市场化的演出模式下,艺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舞台效果吸引更多观众,往往不惜重金购置行头。艺人的收入水平和艺术水准呈正相关。有时为了在同行中“拔份儿”,购买多套不同款式、花样的行头也是常见的。因此,旦角演员能否置得起一套点翠头面往往成为行内人判断其艺术水准的一个标准。而那些收入不高、路份较低的演员则退而求其次使用点绸头面。尽管其中有攀比的成份,但这种攀比并非全是糟粕,因为它客观上推动了整体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体现了艺人对观众的尊重。
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都是师傅带徒弟,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口传好理解,心授则是师徒间一种心灵和情感层面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