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大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预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XX至XX高速公路 第XXXXXX合同段 XXXXXX大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XXX高速公路第XXXXXX合同段 XXXXXXXXXXXXX 二零一三年九月 XXXXXX大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 1.1工程概况 1 1.2主要工程数量 1 1.3地形地貌情况 1 1.4气象与水文情况 2 第二章 编制依据 3 第三章 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4 3.1工程投入的施工人员 4 3.2机械设备 4 3.3材料 5 3.4.1钢围堰施工方案 5 3.4.2钢围堰设计计算 8 3.5.1钢栈桥工程 14 3.5.2钢栈桥计算书 27 3.6.1质量保证措施 43 第四章 危险源辨识及分析 45 4.1危险源类型 45 4.2危险源分析及计划采取的防护措施 46 第五章 安全管理措施 47 5.1安全管理控制目标及整体管理思路 47 5.2安全组织保障体系 47 5.3安全生产责任制 49 5.4安全管理制度 57 5.4.1安全培训教育制度 57 5.4.2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59 5.4.3安全检查制度 62 5.4.4安全防护制度 63 5.4.5安全评比考核奖惩制度 65 5.4.6劳动保护制度 66 5.4.7安全活动制度 67 5.4.8安全例会制度 68 5.4.9安全保卫(治安)制度 68 5.4.10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69 5.4.11临时用电管理制度 78 第六章 安全技术措施 79 6.1重点工程安全保证措施 79 6.1.1桥梁施工安全措施 79 6.1.2 既有公路施工安全措施 80 6.2 专项安全措施 80 6.2.1 高空作业安全措施 80 6.2.2用电作业安全措施 81 6.2.3 防火安全措施 81 6.2.4机械作业安全措施 82 6.2.5消防安全措施 82 6.2.6 防洪渡汛安全保障措施 82 6.2.7 潜水员安全保障措施 83 6.3现场交通管制 85 6.4标志标牌设置 85 第七章 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86 7.1事故应急救援处置的指挥 86 7.2项目部报告程序 87 7.3事故应急救援处置 88 7.4应急救援通讯 89 7.5培训和演练 90 7.6应急救援物资 90 7.7附则 92 第八章 现场文明施工、标准化施工措施 92 8.1文明施工 92 8.2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 94 一、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94 二、水土保持措施 97 第九章 职业病防治 98 第十章 安全事故报告 99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浠水河大桥位于浠水县清泉镇凉亭河村,桥起点与省道S201罗兰线相交,跨越浠水河,起点桩号为K0+728.5,桥终点处为清泉镇黄坳村,终点桩号为K1+035.5。设计中心里程桩号K0+882。该桥上部构造为10×30米T梁,为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考虑到行车道基本满足人、车通行需要,仅在右幅设置防撞墙。该桥下部构造桥墩均为柱式墩、桩基础,桥台为轻台、桩基础。本桥跨越浠水河,桥址处1/100设计洪水流量6660m3/s,设计水位38.39m,设计无通航要求,但在实际施工位置河面上有采砂船来往进行采砂作业。该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搭设钢栈桥冲孔平台,下沉钢护筒,进行冲击钻成孔方式,桩位处进行钢围堰施工工艺,砼浇筑采用水下砼灌注施工工艺。由于地系梁均处于河床面以下, 1#、7#、8#系梁采用单壁钢围堰施工,2#~6#系梁采用双壁钢围堰施工, 9#、10#系梁采用筑岛围堰施工 1.2主要工程数量 浠水河大桥Φ1.8m桩基36根,Φ1.5m桥台桩基16根,桩顶系梁18根,30mT梁100片。 1.3地形地貌情况 河两侧较平坦,地面标高30m左右,桥梁横跨浠水河,河床宽约280m,因采砂堆积及河水冲刷致使河床中部形成较多砂滩,流水水域形成网状。河两岸均为农田,其西岸为S201通过,东岸附近有乡村公路,交通条件较好。桥址区位于秦岭褶皱系的南东端桐柏-大别山中间隆起带之大别造山运动带核部,由于经历了长时期的地质构造演化,变形变质作用强烈,现今展示为一系列不同期次的构造变形及其相互叠置的地质构造图案。桥址区则处于正弦状构造带体系之关口复式向斜和浠水背斜等褶皱带内。桥区出露、揭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覆盖层最大厚 17.1m左右;太古界大别群(Arfh)片麻岩。桥址区覆盖层(细砂、细砂及粉质黏土)承载力较低,不宜选作该大桥墩台的基础持力层;下伏片麻岩分布稳定,强度相对较高,是大桥墩台较好的基础持力层。桥梁墩台采用桩基础,以-3 中风化片麻岩层作为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一定深度。 1.4气象与水文情况 勘查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江淮小气候区。四季光热界线分明。

文档评论(0)

奇缘之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