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其丝麻以为布帛[精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治其丝麻以为布帛[精选]

治其丝麻以为布帛 古代中国,丝和麻是先民的两大衣料来源,从时间上来说,对麻类的利用早于丝。但就加工的方法而言,两者却有许多共同之处。   先民从实践中发现,某些植物的纤维可以用于纺织衣料,例如野生麻和葛。野生麻包括苎麻、大麻,纤维素的含量丰富,纤维力强,单纤维的长度在60?550毫米。葛属于藤本植物,枝条可长达8米多。麻和葛遍布我国各地,生长力强,一年之中可以收割多次,来源充足,是比较理想的纺织原料。   麻类植物分为表皮层和韧皮层,纤维素在韧皮层内。为了提取纤维素,先要剥去表皮层,然后再撕分韧皮层,使之成为长条形的纺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绳头,是用植物茎皮捻成的,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为片状,经过粗略的撕分。   撕分后的纤维比较硬,表面也比较粗糙,原因是纤维的表面有胶。如果脱去纤维的胶质,不仅便于绩织,而且织物的手感柔软光滑。古人最常用的脱胶方法是浸泡。《诗经.东门之池》说“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将麻或苎沤(浸泡)在东门之池,可以分解植物韧皮和茎叶中的胶质,使纤维分散而柔软。经显微镜观察,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4700年前的苎麻布的纤维可能经过了脱胶的程序。   葛的纤维也有胶质,但在常温中难以脱胶,需要有较高的水温。《诗经葛覃》说:“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是刈是?,为?为?。”?(huo)是煮。?(chi)是细葛布,?(xi)是粗葛布。葛藤刈割之后,用热水煮熬脱胶,就能制作或粗或细的葛布。   如果把单股的纤维搓合成多股,就可以增加强度。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绳子,有的较粗,是先用多股植物纤维搓成3股,再绞合为一。较细的绳子是用2股绞合而成。根据顺序先后,搓、绞的方向有所不同,单股的捻向是S,整体的捻向是Z。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各地已经普遍出现简单的纺织工具。西安半坡遗址曾一次出土骨针281枚,最长的约16厘米,直径最小的不足2毫米,针孔约0.5毫米。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纺轮,出土于距今70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其后南北各地都有出土,1974年在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出土的纺轮竟多达一百多枚,纺织业兴盛不难想见。   河姆渡遗址出土一批样式各异的木器,专家发现与云南、广东等地少数民族腰机的部件非常相似,其中一件木刀,长430毫米,背部平直,厚8毫米,刃部较薄,呈圆弧形,应当是打纬刀。另有18根大小不等的硬木圆棒,长的有40厘米,推测是定经杆、综杆之类的部件。 从已知的遗迹、遗物来看,新石器时代已经普遍使用织物。西安半坡和姜寨遗址的陶器底部发现有铺垫织物的印痕,都是平纹,纱线较粗,但经纬向纱线排列非常均匀。有些地方已经出现比较复杂的织物,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中出土的葛织品残片,有山形和菱形花纹,花纹处的纬纱曲折变化,罗纹部纬纱上下绞结。经纱为双股,S捻,经密约10根/厘米,纬密罗纹部约26到28根/厘米,已是原始的绞纱织物。二、抽丝剥茧之谜 蚕丝是一种柔软、光滑、弹性好、品质优良的纺织原料。裹在一枚蚕茧外的丝,可以长达800-1000米。蚕丝的断面略呈三角形,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丝素是略呈透明状的纤维,是茧丝的本体,不溶于水。丝胶是包裹在丝素之外的、带粘性的物质,只有在一定温度的水中,丝胶溶解,蚕丝纤维才会分离。这一神奇的奥秘,是肉眼无法窥见的。智慧的先民是怎样解开抽丝剥茧之谜的呢?《黄帝内传》说“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称织维之功”,将发明权归于蚕神,只能博得我们一笑。   据专家研究,最初发现蚕茧可以抽丝,有多种可能。蚕蛹大概是先民的食品之一,剥食时先要撕去茧衣,再咬破茧壳。由于偶然的原因,有人将蚕茧放入口中,茧壳在唾液中长时间浸润后,丝胶溶解,密缠的茧丝分离,因而无意中发现了缠在蚕茧上的茧丝。此外在撕咬茧壳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牵出丝来。经过反复实践,悟出在合适的水温下就可以抽丝剥茧的道理,于是将蚕茧在热水中浸煮,脱去丝胶,在丝绪浮起后,再缫取丝绪。这就是最早的缫丝技术。   缫丝之前,首先要剥茧,因为蚕开始吐丝时是一层乱丝,因裹在茧壳外面,所以称为“茧衣”。只有剥去茧衣,丝绪才会暴露出来。剥下的茧衣称为“丝絮”,强力很低,无法用于织作,但可以填充在夹衣中间起保暖作用。剥茧之后,为防止蛹化为蛾,咬破茧壳,要及时缫丝。   蚕茧的丝纤很细,只有20到30微米,难以单根使用,所以缫丝时要集绪、绕丝,就是把若干个茧的丝绞合在一起,形成一根生丝。   1958年,浙江吴兴的钱山漾遗址(公元前2750±100)出土的竹筐中发现一块平纹残绢和一段炭化的丝?和丝线。绢片残长2.4厘米,宽1厘米,经纬线密度为每厘米52×48根。经鉴定,纤维截面积为40平方微米,截面呈三角形,是家蚕蛾科的蚕丝。1979年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省博物馆对绢片作了进一步鉴定,确认为长丝产品,经纬向丝线至少是由二十多个茧缫制而成,没有加捻。股线平均

文档评论(0)

dart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