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音乐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 诸城一中 田金福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相互问好。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同学们了解几个问题“们最熟悉什么样的音乐?” 生:流行歌曲。 师:一般的流行歌曲属于通俗音乐,我们知道现今社会通俗音乐的影响已远超过严肃音乐,它拥有更广阔的听众和市场,是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音乐不可漠视的一部分。请看大屏幕“在你们的心目中什么样的音乐属于通俗音乐?” 生:流行音乐、节奏快的、轻快的抒情的…。 师:那么到底什么是通俗音乐呢?我们今天来一起了解(板书)“中国通俗音乐”。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先来欣赏首音乐片段,在欣赏的过程中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屏幕)1、这些音乐是不是通俗音乐?你熟悉吗?2、你听后有怎样的感受? 1、听、《九九艳阳天》片段。 2、生答题 师:这是不是通俗音乐? 生:是 师:你们熟悉这些音乐吗? 生:不熟悉 师:为什么不熟悉? 生:。 师:这些音乐是你们辈很喜欢的歌曲,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很流行,为什么你们都没听过呢? 生:时代不同了。 师:对,通俗音乐有鲜明的时代性,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1、节奏太慢了。2、唱法和现在不太一样。3、歌词一听就不是现代社会的。 师:很显然这些歌曲是中国早些时候的通俗音乐,在上个世纪中国就出现了通俗音乐,直到现在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20——30年代 师:通俗音乐在这时随着歌舞表演和有声电影的放映在一些大城市(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群众当中广泛流传,《春天里》就是这一时期的,它是电影《十字街头》的一首插曲,歌曲情绪轻松活泼、在这里歌词用了一个很口语化的语言“朗里格朗”充满了生活气息。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生:文化大革命 师:这可不能搞错,当时中国发生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内战,很快这些通俗音乐被抗战的群众歌曲所取代,通俗音乐在中国走向低潮。 2、、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 师:我们刚刚听的《九九艳阳天》也是这个时期的,它是电影《柳堡的故事》当中的插曲,是女主人公送男主人公参军时唱的一首歌,唱出了革命战士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对待爱情的坚贞、纯洁的态度就是这么优美的一首歌曲在哪个阶级斗争的年代被戴上了“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接下来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这二十多年里通俗音乐在中国就销声匿迹了。《青年友谊圆舞曲》是这个时期的,这是一首轻音乐,,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一个时期在中国轻音乐就成了通俗音乐的代名词。何为“轻音乐”? “轻音乐”是音乐范畴里的一个品种。形象地说,它是音乐中的轻武器,和文学里的小品文、笑话、抒情诗等大致相同。它具有轻便、通俗、小巧玲珑、易懂和易被人接受的特点。 3、改革开放到现在 下面我们来欣赏刚刚改革开放时的一首通俗音乐《乡恋》。 (1)教师弹琴学生跟唱《乡恋》的主旋律 (2)师:同学们已唱了主旋律看看歌谱有什么规律。 ???? 生:都是一样的旋律。 ???? 师:对,后面的旋律只是在我们刚唱的旋律上稍微作了一点改变,你们看这歌又简单又易唱、易记吧。这首歌曲是20世纪80年的作品,是电视片《三峡的传说》中的一首插曲,是谁唱的? ???? 生:李谷一 ???? 师:李谷一唱这首歌时第一次采用了今天我们所谓的通俗唱法,而没有用传统的唱法,引起了当时音乐界的争议,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但无论怎样老百姓喜欢,李谷一唱着这首歌红遍了大江南北,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首歌曲。接下来中国的通俗音乐是怎样发展的呢?我们来看一下。 1979年12月21日,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插曲的录制现场。   导演马靖华感觉片子的插曲《思乡曲》不理想,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曲家张丕基此时已是五易其稿,“几乎没招了”。刚刚录完音的李谷一站在一旁心情复杂。   时任中央电视台制作部主任的宋培福和当时的总录音师曾文济建议,词曲都推翻重写 。于是,李谷一返回中央乐团住处,马靖华留在办公室连夜赶写歌词。张丕基先回家休息,等词写好后重新谱曲。所有人都没料到,这一次重写,竟导致了始料未及的轩然大波。   几个小时之后,第二天早晨7点多,张丕基还没起床,有人来敲家门,把马靖华连夜赶写好的歌词送来了。张丕基匆匆浏览了一遍,感觉很顺。这一稿,把歌名改成了《乡恋》。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秭归,踏上漫漫的和亲路。歌词把秭归的山水幻化成为昭君心目中的亲人:“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映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重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灵感来了,张丕基飞身下床,来到办公室。半个多小时之后,曲子一挥而就。   12月23日晚,大雪纷飞。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室里,李谷一的演唱,真挚、委婉,平白如话,在场的工作人员听得如痴如醉。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

文档评论(0)

xinghua3a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