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诊断__培训课件.pptVIP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诊断__培训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肿瘤性息肉 1) 管状腺瘤 最常见,占腺瘤的80%。多为有蒂型,常多发。0.5cm以下的小腺瘤由正常粘膜覆盖,少数表面粘膜发红,一般无蒂。多数管状腺瘤为1-2cm直径大小,少数可大于3cm,常有蒂,呈球状或梨状,表面光滑, 可有浅裂沟或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质地软。 2) 绒毛状腺瘤 又称乳头状腺瘤。较少见,占腺瘤的10%左右。多无蒂或亚蒂。体积大,一般直径2-3cm,最大可达10-20cm。常呈绒球状、花坛状或菜花状,表面有细长绒毛或结节状突起,颜色苍白发黄,质软而脆,易出血,常伴糜烂,表面常附有大量黏液。 3)混合性腺瘤 又称管状绒毛腺瘤.为以上两种的中间型。 中等大小,多为厚柄的蒂。表面部分呈绒毛或结节状,质软。组织学呈腺管结构,部分呈绒毛结构,绒毛结构占腺瘤表面的1/5至4/5之间。 4)内镜下癌变腺瘤的特点: 多无蒂或宽广的短蒂。 体积多较大,形态不规则。 顶端溃疡或糜烂,表面明显不 平, 或扁平腺瘤中心浅凹,充血,质脆或硬,易出血。 内镜下准确的活检或高频电全瘤切除是确诊的关键。 M,66y。距肛缘约15cm见1枚大小约为2x3cm粗蒂分叶状息肉,色红,表面粗糙。内镜下分次全瘤切除病变。 病理为:腺瘤样息肉,局部癌变(原位癌)。 术后9天 病理为:粘膜慢性炎症及少许坏死 术后3年,白色斑痕 男,69岁。乙状结肠见1.2x1.0cm无蒂广基息肉,色红,表面糜烂。全瘤切除后病理:腺瘤性息肉,局部早期癌变。 (5)腺瘤病 家族性腺瘤病 患者的大肠有100个以上甚至数千个腺瘤,有严重的恶变倾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其大肠内腺瘤的形成一般在20岁左右,30岁以前。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是目前为止首选的治疗方法。 内镜下分度: 重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多于300枚; 中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为100枚左右; 轻度:10cm肠段内腺瘤数为30枚左右。 内镜下分型: 密生型:腺瘤总数多于1000枚; 非密生型:腺瘤总数小于1000枚。 家族性腺瘤病癌变率高。诊断本病后如不进行治疗,最少5年,最长20-35年,癌变终将发生。癌变的高峰年龄是40岁左右,有人统计至40岁已有80%的患者发生癌变。 炎症后和炎症性息肉及息肉病 此类息肉也称为假息肉,继发于大肠各种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的损伤使肠粘膜发生溃疡,上皮破坏,继之上皮再生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的岛状粘膜构成息肉。 内镜所见此类息肉一般无蒂,形态多为丘状或不规则形,多似绿豆、黄豆,有些呈树枝状、蠕虫样、高柱状或索条状,有些呈粘膜桥状。 息肉表面光滑,色与周围粘膜相同,质软。 炎症性息肉属非肿瘤性息肉,很少恶变。 炎症性息肉病由多发的息肉构成,需与腺瘤病加以鉴别。前者分布于炎症受累的肠段,较散在,少数密集。内镜一下活检可明确诊断。 结肠癌 结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 (1)早期癌是指局限于大肠黏膜或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 ①息肉隆起型,此型也多为黏膜内癌。 ②扁平型:此型多为黏膜内癌。 ③扁平隆起型:大体呈分币状。此型多累及黏膜下层。 ④扁平隆起溃疡型:大体如小盘状,边缘隆起,中心凹陷。此型累及黏膜下层。 (2)中晚期大肠癌 ①隆起型:肿瘤可呈结节状、息肉状或菜花状隆起,境界清楚,有蒂或广基。切面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常较清楚,浸润较为浅表、局限。若肿瘤表面坏死、脱落,可形成溃疡。 ②溃疡型:最常见。此型肿瘤中央形成较深之溃疡,溃疡底部深达或超过肌层 结肠憩室 在结肠壁上发生突出肠腔的袋状物,临床典型是后天性假性憩室 憩室除并发炎症、出血及穿孔外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腹痛、腹泻和便秘交替等一般临床表现 我国以右侧结肠为多。 大肠黑变病 大肠黑变病是肠粘膜以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疾病。 患者多有习惯性便秘,长期服用含蒽醌类的泻药(番泻叶、大黄等)。 黏膜面光滑,呈棕色、褐色或黑色的色素沉着。呈颗粒状弥漫分布呈虎皮样。 结肠鞭虫病 鞭虫病多见于儿童,亦可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成人,有时可引起贫血等症 鞭虫成虫多寄生于人的盲肠和阑尾,为体长3 ~ 5 cm的白色线虫,虫体形似马鞭,前3/5细长,后2/5较粗,呈蛇形蠕动,头端可钻入肠壁内 谢谢! 模板来自于 / * 李川友,男,66岁 距肛缘约15cm见1枚大小约为2x3cm粗蒂分叶状息肉,色红,表面粗糙。 分次全瘤切除病变,病理为:腺瘤样息肉,局部癌变(原位癌)。病理号:168055 林天文,男,69岁 乙状结肠见1.2x1.0cm无蒂广基息肉,色红,表面糜烂。 全瘤切除后病理:腺瘤性息肉,局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