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课件第六讲 反社会行为.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访谈》 —《爸爸是猫我是鼠》 第六讲 反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友善行为、公共参与行为等。小到对他人微笑、上车给老幼让座,大到捐赠遗体,志愿参与疫苗试验,在危难当中舍己救人。  其中那些不求任何精神和物质回报的助人行为也被称为利他行为或无私利他行为。 2、反社会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相对应,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有消极作用。例如,暴力行为、侵犯或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和破坏社会秩序等。 二、反社会行为的心理根源 1、社会生物学 2、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习论 1、社会生物学  社会生物学的观点主要认为:  亲社会行为来自人类保存和传递种群遗传基因的生物本能。  反社会行为则来自在保存种群基因的过程中,当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本能地表现出攻击性反应。例如,为了繁衍后代和种群群体的利益,工蜂和兵蚁都会本能地牺牲小我,舍生忘死;母兽为保护幼兽与敌兽厮杀。 2、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习论 其观点主要认为,社会行为均来自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人类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就可以学到复杂行为反应,而不必每一件事都亲自体验。这就是说,人类有通过示范行为学会他人经验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里,各种媒体、书籍、周围人的行为方式,都会成为人们重要的模仿对象。在电视节目中,经常报道世界各地的恐怖事件、有暴力情节的影视作品,这些内容都很容易让儿童认为“英雄”的形象是与武力征服他人相联系的。   另外,电脑游戏的普及,大量具有宣泄功能的战争游戏,让很多青少年迷恋,他们在游戏中,体会自己控制他人、攻击他人的成就感和力量感。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耳濡目染会给人以影响。这种影响年深日久就会显现出来。例如,美国学者曾进行了一项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专家们首先测出211名8-9岁的男孩最喜欢的三个电视剧所具有的暴力水平,在这些孩子长到18-19岁时的追踪测试显示,儿童时代的暴力偏好越强,他们此时侵犯行为的水平就越高。又过了12年,研究者再次测量发现,这些人的侵犯性水平依然与他们儿童时代的暴力偏好强弱直接对应。 睡眠者效应  接触的负面事件在大脑中潜伏起来,并在其他时刻影响其行为,这就是睡眠者效应。  许多人认为,孩子在观看暴力影片或其他节目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攻击性来。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小孩子在学习说话的时候,会突然说出一些当下大人并没有教给他的词汇。大人总是奇怪,这些词汇是什么时候被孩子学到的?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学习的睡眠者效应。 案例  2005年3月14日美国一四岁儿童因被弟弟激怒,拿出母亲提包里的手枪,对准两岁弟弟的太阳穴,枪杀了他。 分析   孩子也许在某一天看到过妈妈包里的手枪,感到过好奇,当时并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反应。但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看到一些成人是如何发火的,处于义愤填膺的情绪状态时是如何攻击别人的。他就理解了枪的用途,学会了对愤怒的应对方法就是快速和有效地发泄,就是攻击引发他愤怒的他人。当他被激怒时,手枪,就像一个刺激物一样,在冲突的情境中激活了他的想象。他就会用模仿来的方法来释放自己的愤怒。所以,是成人把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睡狮。当它沉睡的时候,我们不要以为它还是一只小猫。  美国传播心理学家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即对电视节目进行过内容分析。他们把节目分为三类,一类是犯罪—西部—冒险节目,其中暴力最多,96.6%的节目里包含暴力;一类是卡通节目,暴力节目高达93.5%,一类是戏剧节目,暴力节目也有66.3%。在调查的183个节目中,展现了1215个暴力冲突;在455个主要人物中,241人偏好暴力。而这种状况在当下我国的电视荧屏上,也是极为普遍的,以致广电总局要求严格限制涉案剧的播出。 三、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现状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已突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表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一般化趋向 一般化是指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为小康及中产以上者有增加的趋势。作为计划生育条件下的独生子女犯罪,实际上是一种“一般化”现象。有些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却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向参与到违法犯罪活动中。据山东省少管所的调查显示,2000年在该所关押的少年犯中,有249名未成年独生子女,占总数的24.61%。 (二)女性青少年涉案原因和领域增多 传统上,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两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