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耐撞性设计和碰撞数值模拟.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构耐撞性设计和碰撞数值模拟

结构耐撞性设计和碰撞数值模拟 第二部分 一、结构耐撞性研究 结构耐撞性的基本概念 多层次碰撞: 如在车辆碰撞事故中包含有: 车辆外壳的碰撞为第一层次碰撞——汽车结构耐撞性; 乘员同方向盘、仪表板及内饰等的碰撞为第二层次碰撞——乘员约束保护系统; 头颅和内含之间的碰撞为第三次碰撞等——生物力学; 耐撞性并不要求结构在撞击下毫无损伤,而是保证运载人员和重要物品不经受无法接收的加速度和损害,以保护人员、环境和结构中昂贵的部分。 结构耐撞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碰撞中结构所吸收的总能量; 控制在碰撞过程中的减速度(力); 准确控制结构的具体破坏模式,各部件的变形量、能量耗散量、甚至零部件的变形的发生时间及先后次序精确到千分之一秒以下。 耐撞性分析和设计的难点 结构耐撞性的分析基于对碰撞响应的理解,而碰撞响应极其复杂,涉及瞬时大变形、多种破坏模式、变形历史和应变率影响、结构屈曲和后屈曲、变形局部化、缺陷敏感性和零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关于多种变形破坏模式:对常见的汽车薄壁构件就有,塑性弯曲、扭转、裂纹扩展和断裂、甚至穿透等;复合材料还包含损伤等更加复杂。 几个名词解释 变形历史:卸载、再加载、应变强化等 应变率影响 材料的塑性变形对应变速率敏感——材料的应变率敏感性,也称为粘塑性; 对应变率敏感材料,如常用低碳钢等,动态屈服应力比静态屈服应力高出许多。粘塑性本构关系非常复杂,常用的本构关系有Cowper-Symonds模型: 其中待定常数D和P通过试验给出 屈曲——结构的不稳定响应(欧拉杆) 变形局部化——变形向局部集中; 缺陷敏感性: 材料结构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 缺陷可能对屈曲模式产生决定性影响; 缺陷处的变形局部化会改变结构的变形模式,极端情况——外界输入能量主要消耗于缺陷处。 试验中的变形局部化现象及控制 结构耐撞性的研究方法 结构耐撞性的研究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结构弹塑性动力响应的研究方法: 结构在碰撞事故条件下变形和破坏的模式多种多样,难用常规方法分析计算,即使使用巨型计算机也是一项耗时和昂贵的工作; 碰撞本身具有随机性,如两辆汽车相撞时可能有各种相对位置和相对速度,要穷举各种碰撞工况进行分析计算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两个基本特点决定目前对结构耐撞性的研究只能采用经验分析、模型实验和数值计算相辅相成的综合方法。 耐撞性设计与常规设计的关系 常规静力和动力设计: 一般按弹性准测设计,不允许出现明显塑性变形、屈曲和断裂破坏等; 耐撞性设计目标有两方面: 正常工作时,满足常规要求,不允许破坏; 碰撞发生后,允许破坏,但严格控制破坏模式和变形。 材料方面: 以常用钢材的试件载荷—变形曲线为例: 结构方面:载荷变形曲线?最理想 结构变形局部化和缺陷敏感性分析举例 掌握变形规律,可保持原有结构,通过调整局部使减速度峰值和变形量同时降低。 不适当的一味增强,会使减速度增加,且变形量有时反增。 常规经验进行耐撞性设计失效举例 仅以汽车结构中常见的薄壁管件受压为例: 结构耐撞性与被动安全性的关系 良好的整车结构耐撞性是被动安全性基础 有效控制主要零部件的变形:使变形指标满足法规要求。 控制减速度峰值,降低乘员伤害。为降低乘员约束系统配置的成本提供了可能。 耐撞性设计良好的结构,只有配置了合理的乘员安全约束系统,并有效发挥作用时,才能使碰撞对乘员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 二、能量吸收装置简介 为了提高结构的耐撞性,使碰撞能量的耗散尽可能以一种有控制的方式进行,有时需要设置一些特殊的结构元件作为能量吸收装置,或叫能量耗散装置。 对于这类装置的具体要求往往因碰撞工况和安装部位不同而异,但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点共同要求: 对能量吸收装置的一般要求 碰撞动能应尽可能不可逆转地转化为变形能,既应该以塑性变形而不是弹性变形来储存这种能量; 在碰撞条件下,能量吸收装置的变形模式应当稳定,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在吸收能量的过程中,应控制碰撞力和减速度。以保护人员和主要结构,因此良好的能量吸收装置在大变形下应具有接近定常的承载能力; 为吸收更多的动能,它应能提供足够长的变形行程,且在变形后不占据过大的变形空间或造成次生破坏; 汽车上的能量吸收装置应该自重轻,具有良好的“比耗能”,即单位自重所能吸收的能量值要高; 由于能量吸收装置一般是一次使用结构,应该成本低廉,易于制造和更换。 简单的吸能装置 复杂的能量吸收装置主要由具有良好能量吸收性能的结构元件组成。 即使简单的结构吸能元件,也必须注意一些经常出现的复杂因素,如几何大变形的影响;材料的强化;应变率效应;不同变形模式的转变和交互作用等。 典型的能量吸收结构元件 拉伸和弯曲元件:简单可靠但效率低。 金属丝、板条和圆管的拉伸,简单但颈缩行程短; W型、Z型等弯曲元件 ,在折角

文档评论(0)

yaoban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