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地方财政窘境及其影响分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地方財政窘境及其影響 2014-08-12 11:08:13 《浙江社會科學》 包偉民 中國歷代專制政府,尤其到它們統治的後期,無不存在稅制混亂、雜賦橫出的弊政。宋代(960-1279)則尤甚。時人蔡勘(1141-? )說:(宋代)“賦斂煩重,可謂數倍於古矣”(註:蔡勘:《定齋集》卷五,《論州縣科擾之弊劄子》(常州先哲遺書本)。)。前人研究,多據現代理性的立場,根據宋代政府其及官吏的“階級”本性來解說當時稅制弊病的原因,不乏精辟論說。但若承認歷代專制政府政治特性基本一致這個前提,要解釋宋代雜稅為什麽“數倍於古”,邏輯上顯然還缺少一個環節。專制政府政治特性只不過是一個普遍性的因素,我們有必要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宋代財政制度個性的層面,來分析其中特殊的原因。本文主要根據宋代地方--主要指州縣--財政窘境的史實,來研究當時稅制混亂現象的原因,並進而分析這一現象的歷史影響。   一、宋代州縣財政窘境及其原因   宋代州縣財政從相對寬裕走向捉襟見肘,有一個發展過程。   趙宋立國之初,力圖改變自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重建對地方的中央集權。在財政方面,主要有兩大步驟,一是建立對地方財政的人事控制系統;二是確立經賦上供制度。中央計司核定州軍必要的開支數額,由地方截留經費,其余財物均收歸中央,稱作上供。各地具體上供歲額,大致到宋真宗初年形成定制。由於宋初國家財政比較寬裕,留給地方開支的經費相對充足,地方雜斂尚未成為時人關註的嚴重問題。到北宋中期,受宋夏戰爭的影響,中央增加對地方的征調,地方稅制的種種弊端開始成為政治家們所關心的議題。這大概可以說是宋代地方稅制走向混亂的開始。宋神宗熙豐變法時期,推行“富國強民”國策,創立新稅,侵損地方,積聚起巨額封樁財賦。從某種程度說,中央政府實際已無法顧及地方經費開支的需要,州縣財政虧空日見嚴重。北宋後期,君臣恬嬉娛國,地方稅賦征斂的情形更趨惡化。至南宋,走向極端。鄭興裔(1126-1199)說:   自軍興以來,計司常患不給,凡郡邑皆以定額窠名予之,加賦增員,悉所不問,由是州縣始困,(《鄭忠肅奏議遺集》上《請寬民力疏》)   鄭氏所謂“加賦增員,悉所不問”,當然只是亟而言之,不能絕對地去理解,但州軍財政之困窘,與地方稅制之混亂,確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如果記載不誤,南宋地方財政困窘的程度,實在令人詫異。下文略舉幾例:   (1)紹興初年,“洪州月支官兵糧米七千余石, 歲支八萬五千余石,除正苗米盡數起發上供外,本州所得耗米等支用,僅及其半”(註:李綱:《梁溪全集》卷一○一,《條具防冬利害奏狀》。參見同書卷一二八,《與張公子舍人書》(清福建刊本)。),則洪州官糧開支中赤字達100%。   (2)孝宗年間,朱熹出守南康軍, “本軍每年有租米四萬六千石,以三萬九千石上供,所余者止七千石,僅能贍得三月之糧,三月之外,便用別擘畫措置……”,則赤字為預算的三倍(註:《朱子語類》卷一○八,《論治道》(中華書局點校本)。參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一六,《乞截留米綱充軍糧賑糶賑給狀》。)。   (3)大致略晚幾年, 饒州歲計官糧的情形更為困窘:“歲入田租十二萬,皆輸大農,謂之上供,而官兵米月為七千石,皆取給其入之贏。”(註: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五,《少保成國趙正惠公墓誌銘》(四部從刊本)。)可見州用歲計官廩軍糧全無著落。   (4)理宗寶右元年,孫夢觀(1200-1257)上書, 論及宣州歲用糧計,謂“截上供以充府用者止萬余石,宗子孤遺歸養濟囚糧,雜支乃至六萬余石,移東補西,委難支吾”,赤字達預算的五倍。(註:孫夢觀:《雪窗集》卷一,《癸醜論對第二劄子?論州縣財計》(四明叢書本)。)   以上是州軍的情況。在州軍財政普遍存在赤字的情形下,由州軍核定歲計的縣級財政,其窘態更甚於州軍,是可以想見的,時人至有“為令丞者日坐湯火塗炭,而每不聊生”的說法(註: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刑二之一四○。)。紹興二十六年,右奉議郎魯沖上書論事,談到他前任所知宜興縣的財政收支情況:“一歲所入,不過一萬五千余緡。其發納之數,有大軍錢、上供錢、糴本錢、打船錢、軍器物料錢、天申節銀絹錢之類,歲支不啻三萬四千余緡,又有見任寄居官請受,過往官兵批券,與非泛州郡督索拖欠,略無虛日。”(註: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一,紹興二十六年二月甲戌條記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是則僅上供歲額,已超出歲入數倍,本縣必不可少的官俸軍廩等尚未計在內。   宋代地方州縣財政大幅度虧空的局面,由多方面原因造成,主要原因在於歲支增長的速度大大超過了歲入的增長。   州縣歲支增長可從兩個方面來觀察,即中央增加征調,與地方開支擴大。   宋代中央增加歲入有直接創立新稅與增加對地方留用財賦的征調兩種途徑,與本文相關的是後一種途徑。在

文档评论(0)

奇缘之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