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冲击地压及其监测重点
冲击地压及其监测 *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电子教案 E-mail:tsgst@163.com Tel: 主讲人:顾士坦 2009年2月 冲击地压及其监测 冲击地压是世界范围内煤矿开采中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以突然、急剧、猛烈的形式释放煤岩体变形能,抛出煤岩体,造成支架损坏、片帮冒顶、巷道堵塞、伤及人员,并产生巨大的响声和岩体震动。岩体震动时间从几秒到几十秒,抛出的煤岩体从几吨到几百吨。 9.1 概述 我国煤矿矿井大多建于五、六十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矿产资源开发向深部转移,这些矿井将逐步进入深部开采,冲击地压灾害问题将更加严重、更加突出。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监测手段及控制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影响因素颇多,到目前为止,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其有效预测和防治问题。 冲击地压及其监测 9.2 冲击地压的特征及其分类 冲击地压:矿山采动(采掘工作面)诱发高强度的煤(岩)变形能瞬时释放,在相应采动空间引起强烈围岩震动和挤出的现象。 冲击地压共有的显现特征为:突发性、瞬时震动性及破坏性。 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的突出特点为:多类型、条件复杂、随采深增加发展趋势严重等。 冲击地压发生的地点及其主要特征为: (1)冲击地压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往往发生在褶皱、断层及煤层变异性突出的部位,主要受构造应力的控制; (2)发生冲击地压的煤层顶板往往具有坚硬的岩层,该岩层聚集高强度的变形能,是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驱动能量; 冲击地压及其监测 (3)发生在超前巷道的冲击地压,以巷道两帮煤体抛出为主要特征,将巷道堵塞,甚至完全充实巷道空间; (4)发生在工作面的冲击地压,一般表现为大面积冲击现象,冲击形成的煤体运动和冲击波将支护体推倒; (5)在留有底煤的采场,冲击地压发生时,以底臌和煤岩压入采场空间为主要显现特征。 冲击地压及其监测 9.2.2 冲击地压的分类 (1)根据冲击地压的能量特征按冲击时释放的地震能大小分类 表9.1按冲击时释放的地震能大小分类 (2)按参与冲击的煤岩体类别分类 ①煤层冲击。煤层冲击产生于煤体一围岩力学系统中的冲击地压,是煤矿冲击地压的主要显现形式。 ②岩层冲击。岩层冲击是高强度脆性岩石瞬间释放弹性能,岩块从母体急剧、猛烈地抛出。 冲击地压及其监测 (3)根据冲击力源分类 ①重力型。重力型主要是受重力作用引发的冲击地压,没有或只有少量构造力的影响。 ②构造型。构造型主要是受构造力引起的冲击地压。 ③中间型。中间型是重力和构造力共同作用引发的冲击地压。 (4)按统计方法分类 ①按冲击地压的破坏后果分类 (a)一般冲击地压 (b)破坏性冲击地压 (c)冲击地压事故 ②按显现强度分级 表9.2 按显现强度分级 冲击地压及其监测 9.3 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 原因及实现的条件 强度比较高的煤(岩)层,受构造运动和开采形成的高度应力集中是冲击地压发生的根本原因。若没有采取释放应力和能量措施,在高应力集中部位进行采掘工程,将使得冲击地压得以发生。 影响因素 (1)地质因素 主要包括开采深度、地质构造、煤岩结构和力学特性等。 (2)开采技术因素 开采多煤层时,任何造成应力集中的因素,如开采程序不合理、留设煤柱、相邻两层开采错距不合适等,均对防治冲击地压不利。从防治冲击地压的角度而言,壁式开采优于柱式开采,旱采优于水采,直线工作面优于曲线工作面,垮落法优于充填法。煤柱和开采边界是应力集中的主要地点之一,应尽量避免和减少这些因素的有害影响。 冲击地压及其监测 9.3.3 冲击地压发生理论 (1)刚度理论 试件的刚度大于试验机构的刚度时,破坏是不稳定的,煤岩体呈现突然的脆性破坏。 矿山结构的刚度大于矿山负荷系统的刚度是产生冲击地压的必要条件。 该理论没有考虑到矿山结构与矿山负荷系统本身可以储存和释放能量。 (2)强度理论 冲击地压发生的应力条件是: 即矿山压力大于煤体-围岩力学系统的综合强度 冲击地压及其监测 图9.1 强度理论示意图 较坚硬的顶底板可将煤体夹紧,阻碍深部煤体自身或煤体-围岩交界处的变形,使煤体更加压实,承受更高的压力,积蓄较多的弹性能。在煤体夹持带内压力高并储存有相当高的弹性能,高压带和弹性能积聚区可位于煤壁附近。一旦高应力突然加大或系统阻力突然减小时,煤体可产生突然破坏和运动,抛向已采空间,形成冲击地压。 强度理论较好的揭示了煤体—围岩力学系统的极限平衡条件,解释了冲击地压的一些现象,具有简单、直观和便于应用的特点,但对冲击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