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上曾被认为不可能的十大科学难题
史上曾被认为不可能的十大科学难题
对于科学家来说,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纵观科学发展史,我们便会发现,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最终都成为可能,例如利用核能、上演太空飞行、创建力场以及远距离传物。
北京时间4月8日消息,著名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新书《不可能的物理学(The 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4月2日在英国出版。结合此书,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专门列举了曾经一度被打上“不可能”标签的十大科学任务。几个世纪前,很多人还认为这些事情是不可能办到的,但近些年来,一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却开始迈进“可能”大门。
1. 分析恒星组成
在1842年著作《实证哲学》中,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曾这样描述恒星:“我们永远不可能了解它们的内部结构,对于其中一些恒星,我们也不可能了解它们的大气层如何吸收热量。”在提到行星时,这位哲学家也持相同论调,他这样写道:“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它们的化学或者矿物学结构,更不要说了解生活在它们表面的有组织的生物了。”
实际上,孔德之所以得出这种结论是有依据的——恒星和行星与地球之间距离太远,已超出我们的视觉和几何学极限。他指出,虽然能够计算它们的距离、运动和质量,但除此之外,我们不会了解任何东西;我们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够对恒星和行星进行化学分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事实最终证明这位大哲学家的话大错特错。19世纪初,威廉·海德·沃勒斯顿和约瑟夫·冯·弗劳恩霍夫均发现太阳光谱中含有大量黑线。截止到1859年,黑线的秘密已被进一步揭开,此时的名字已变成“原子吸收线”。通过分析这种类型的线,我们便可确定存在于太阳之上的每一种化学元素,进而让发现恒星组成成分成为一种可能。
2. 确定陨石存在
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的Pingualuit陨石坑
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科学发展初期,天文学家一直拒绝承认陨石存在。认为这些石头来自太空的想法也一度被打上“迷信”和“异教学说”标签,反对者指出,上帝怎么会创造一个如此混乱的宇宙呢?当时,法国科学院曾做出这样的著名论断——“天上不可能掉石头”。火球和石头撞击地面的报告一直被视为谣言和传说,这些石头也一度被解释为“雷石”,即雷击的产物。
直到1794年,否认陨石存在的论断才宣告结束,当时,恩斯特·克拉德尼——因有关振动和声学的著作而闻名于世的物理学家——在一部著作中指出,陨石应该来自外太空。1790年,法国巴伯坦地区下了一场“石头雨”(石头从天而降),当时有300人目击了这一过程。也正是这场“石头雨”促使克拉德尼发表了他的著作。
然而,克拉德尼的大作《帕拉斯铁类似物质以及相关自然现象由来》(On the Origin of the Pallas Iron and Others Similar to it, and on Some Associated Natural Phenomena)最终未能逃出被奚落和嘲笑的命运。直到1803年,他的蒙冤才得以昭雪,当时,吉恩-巴普迪斯特·毕奥对法国莱格勒地区上演的另一场“石头雨”进行了分析,并发现确凿证据证明这些石头确实来自太空。
3. 重于空气的飞行器
大量科学家和工程师曾自信地指出,重于空气的飞行是不可能做到的,对于赖特兄弟飞行试验,这种论断无疑是一个令人晦气的前奏,反对者认为,这对兄弟的飞行梦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在所有持这种论调的人中,凯尔文勋爵可能是最为著名的一个。他早在1895年便声称,“不可能制造出重于空气的飞行器”。然而就在8年之后,赖特兄弟便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他的论断是多么荒谬可笑。
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就在凯尔文做出这种声名狼藉的论断时,科学家和工程师却快速接近重于空气飞行这一目标。自18世纪晚期以来,人类便开始乘气球飞行,截止到19世纪晚期,气球已在人力控制范围之内。而包括费利克斯·杜·坦普尔的单翼飞机在内的几种设计,也都顺利飞入蓝天,只不过飞行时间较为短暂罢了。说到这,我们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人要对重于空气飞行持怀疑观点呢?这个问题要追溯到1716年,当时,科学家和神学家伊曼纽尔·斯维登伯格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一种飞行器的设计。他这样写道:“这种飞行器似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相较于人的身体来说,它要求更大的动力和更轻的重量。”
与其它很多设计一样,斯维登伯格的飞行器也建立在拍翼机械装置之上。也就是说,在重于空气的飞行成为可能前,我们必须设计出真正有效的两个翼。首先,两个拍打的翼不得不被滑行机械装置取代。其次,工程师必须有能力做到更理想的能量供应——内燃机。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尼古劳斯·奥托早在1877年就申请了内燃机专利。
4. 进入太空
从大气飞行到太空飞行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整个过程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复杂的多。很长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