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骨质疏松致病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致病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保健费用消耗大的最常见的骨代谢疾病。据估计,半数以上的妇女和大约三分之一的男性在其生存期内会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1]。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老龄化,寻找更有效的方法逆转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量丢失成为热门课题。自从1994年Morisson等首次提出用维生素D受体等位基因预测骨密度以来,各国学者又相继发现了另外一些候选基因。现就基因在骨质疏松病因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候选基因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骨质疏松治疗和预防的进展综述如下。
一、骨质疏松致病候选基因
1.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VDR等位基因位于人类第12号染色体。其中限制酶BsmⅠ、ApaⅠ、TaqⅠ和FoKⅠ的基因多态性已被证明与骨量有关[2,3]。最近在VDR基因第2外显子发现的另一个多态性,因为能产生比正常VDR受体少三个以上氨基酸,且功能也不尽相同的VDR蛋白。在影响骨密度方面,第2外显子多态性与更多特殊不同的基因型相联系[4]。但也有VDR多态性与骨量没有必然联系的报道[5],而且VDR基因多态性的频度在种族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6,7]。目前,维生素制剂对骨质疏松的有效性尚有争论,而VDR基因多态性在种族之间存在差异的事实,可能成为问题得以解决的钥匙。
2.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雌激素通过与雌激素核内特异性受体而起作用,ER基因的变异对其作用的发挥有巨大影响。缺失激素结合功能区的ER突变体,可激活c-Fos基因启动子,然后c-Fos 结合到AP1部位,影响基因的激活。Smith等[8]发现1例骨质疏松患者,其雌激素受体基因在第157位碱基由胞嘧啶(C)→胸腺嘧啶(T),相应编码的氨基酸由精氨酸(Arg)突变为一个终止密码子(TGA),导致基因转录的终止;Kobayashi等[9]证实ER基因多态性(PvuⅡ和XbaⅠ酶切)对应不同的骨密度值,PPxx基因型的骨密度较低,Px单纯型与妇女的低骨密度有关。Tsukamoto等[10]近年来又发现了ER-β基因的多态性,高度的杂合子(93%)使这个多态性成为基因研究中一个非常有用的标记。
相关的研究还发现 (-/-)PvuⅡ ER/bb VDR基因型妇女的BMD明显高于(-/-)PvuⅡ eR/BB VDR基因型的妇女[11],AABBtt -ppXX基因型是骨质疏松的高危基因型[12],把VDR基因和ER基因位点的变化联系起来。
3.白介素-6(IL-6):IL-6对破骨类细胞有激活作用,并且与ES缺乏导致骨丢失的病因有关。IL-6基因定位于人类第7号染色体。研究发现ES防治骨质疏松是通过IL-6为中介起作用的。ES通过ER作用于IL-6基因启动子近端225bq序列,抑制IL-6基因的表达。此外,ES能调节gp130(信号传导子)的信号传导,从而改变细胞对IL-6的敏感性。Murray等[13]最近也发现C/F基因型妇女的BMD明显高于F/F基因型的妇女,认为IL-6基因多态性与BMD相关。
4.Ⅰ型胶原基因:Ⅰ型胶原基因是重要的候选基因,因为Ⅰ型胶原是骨的重要蛋白。其初级序列由重复的氨基酸序列甘氨酸-X-Y构成。其中编码A1链和A2链的基因分别简写为COLIA1和COLIA2。已有研究证实,COLIA117q21.31~22.05和COLIA2 7q22.1的基因突变导致骨成骨不全[14]。Spotila等[15]在1996年发现两种基因突变:一种为COLIA1的第27位碱基由鸟嘌呤(G)→胞嘧啶(C),其编码的氨基酸由脯氨酸(Pro)变为丙氨酸(Ala);另一种为COLIA2的第661位碱基由鸟嘌呤(G)→腺嘌呤(A),相应的氨基酸由甘氨酸(Gly)变为丝氨酸(Ser)。随后Grant等[16]在COLIA1基因上发现了转录调节蛋白SpⅠ选择性结合位点多态性:在COLIA1基因第一内含子内有三个多态性位点,其中第三个多态位点结合于SpI结合模色,为由鸟嘌呤(G)→胸腺嘧啶(T)的突变。SpⅠ多态性位点G/T杂合子的BMD明显低于G/G纯合子,而T/T的BMD始终是低的。最近有报道PCR分析证实Ss基因型和ss基因型的妇女较容易发生骨折[17]。
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可由骨细胞产生并以自分泌形式刺激成骨细胞的复制和骨基质的合成。其基因定位于人12号染色体q22和q24区。骨的IGF-1表达主要由IGF-1外显子1启动子调节。Reed等[18]发现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浆IGF-1水平与成骨细胞活性指标密切相关,随后Zh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