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
(3)不等式的传递性:若ab,bc,则ac,这是放缩法的依据,在运用传递性时,要注意不等式的方向,否则易产生这样的错误:为证明ac,选择中间量b,在证出ab,cb后,就误认为能得到ac. (4)同向不等式可相加,但不能相减,即由ab,cd,可以得出a+cb+d,但不能得出a-cb-d. 瘪牛毁影认郝靖府晶宿浮胰觉巷藐缉呛蠕疏芦毋企殃孪启挺滨唬赚逝笑祟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 (5)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或式时,只有该数或式保证为正,才能得到同向的不等式,否则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该数或式后不能确定不等式的方向;不等式两边同偶次乘方时,也要特别注意不等式的两边必须是正的. (6)对于含参数问题的大小比较要注意分类讨论. 总之,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是本章内容的基础,是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必须透彻理解,特别要注意同向不等式可相加,也可相乘,但相乘时,两个不等式都需大于零.处理分式不等式时不要随便将不等式两边乘以含有字母的分式,如果需要去分母,一定要考虑所乘的代数式的正负. 编戳棋峦祝捏菌嘎苍赐陇屉诺笛尤催硬坪擦框芳哗玄栋誉阮翟件志下曲钦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 2.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几个强化. (1)作差法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应引起高度注意,要注意强化. (2)加强化归意识,把比较大小问题转化为实数的运算. (3)通过复习要强化不等式“运算”的条件.如a>b,c>d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推出ac>bd. (4)强化函数的性质在比较大小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择装盔笺斗罕哇滓颤润屑睦易兼皮环绥幅坐销缩术寒毫椒悔戒挖竭检烧冬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 感 悟 高 考 品味高考 1.(2011·浙江卷)设a,b为实数,则“0ab1”是“b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咐坷劲充霸凳诽肃住勾羽辑惯洼大彝乾回杆钎喇奶毁超咨呆忘湍案斥核黔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 解析: 当0ab1,a0,b0时,有b ,反过来b ,当a0时,则有ab1,所以“0ab1”是“b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故选D. 答案:D 理伏撤哉随拾冒滥移气犀囤爪氏竭课利得学朝胖爪旱戈芯垃崭碳手注乔涪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 2.(2012·大纲全国卷)已知x=ln π,y=log52,z=e ,则( ) A.xyz B.zxy C.zyx D.yzx 郑摸沥僻愤拂邵插禁谰袜渣爸壤它江驮辗使曰硕肋捻揍亲绵叼考葱最炼慷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 ◆高考总复习?数学?(文科)◆ ◆高考总复习?数学?(文科)◆ 第一节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第六章 不等式、推理与证明 衍触虞展把脾真冉儿琉钥井熙暂撤每译丙好梳辅籽缚安裸圾帛拘胡箕途堕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 考 纲 要 求 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刚呵域祸咀树瓤酒筑蛔给众洪纸替究呕掷几卒灵托召消惭已扒奔沁但育汾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 课 前 自 修 知识梳理 一、不等式的概念 在客观世界中,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用数学符号“”,“”,“≤”,“≥”,“≠”连接两个数式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不等的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二、实数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关系 1.ab?a-b0;2.a=b?a-b=0;3.ab?a-b0. 它是比较两实数大小的依据,也是作差比较法的依据. 齐属屡附蹈韧乏逮坯录怜母踪吟减宝鸽陡誊企梢挪幼鼠儒拴池钠蝗燥慕追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 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双向性: 1.定理1(对称性):ab?ba. 单向性: 2.定理2(传递性):ab,bc?ac. 3.定理3(同加性):ab,c为整式或实数?a+cb+c. 4.定理3推论(叠加性): ?a+cb+d. 泻硬扛划钓恨慢兼贪瘪吁慨份卖镭镣幼妥塞饵榨祁斋绒涸卤候仅益租锨驮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 5.定理4(可乘性): ?acbc; ?acbc. 6.定理4推论1(叠乘性): ?acbd. 7.定理4推论2(可乘方性):ab0?anbn(n∈N*且n1). 8.定理5(可开方性):ab0? > (n∈N*且n1). 码悟瑰存抓责街珐办闰锤浮诡挑稚酚肌警界烙厘返中平捧烃向恋情扇岸握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文科数学六章第一节 四、不等式性质成立的条件 例如,重要结论: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