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汉红钢城红房子的保留问题
武汉红钢城红房子的保留问题??
?
按语:
武钢红钢城“红房子”的保留问题,经过多年讨论,已经提上实施日程。作为武汉青山市民、一个热爱历史文化的读书人,期望这样的历史见证,能够保存。因为:1)它们是新中国非常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有保存价值;2)如果红房子拆,“红钢城”的地名,就无历史见证,值得怀疑;3)宁可牺牲暂时利益,也应留下中国“一五计划”大型企业的生活区域见证,东三省南下支援、苏联专家帮助的足迹在这里,不能留历史遗憾。4)这样的危险房屋,出了难题,保护成本加大,怎样保护和利用,需要研究。
下面是《武汉晨报》的报道: 青山“红房子”声名远扬中外 如今面临命运抉择 2012-07-28????武汉晨报 红房子八、九、十街坊,从空中俯瞰,造型像一个“囍”字。图片来源网络
?
上世纪50年代为建设武钢而兴建的工人住宅——“红房子”,是拆还是留?昨天,青山区人大常委会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这次会议将青山“红房子”的争议再一次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不少市民关注的焦点。
“红房子”,声名远扬中外
沿着和平大道,在青山区的红卫路和红钢城一带,有成片的三层住宅楼。这些楼房,全都用红砖砌墙,红瓦做顶,几栋房子围成一圈,组成一个院落。
这些房子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国家建设武钢,不少东北钢铁企业的干部职工被调到武汉,他们几乎囊括东北三省炼钢炼铁的能手。
为尽快让这些建设者安居乐业,在武钢附近,开始兴建住宅楼。在前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房子设计成了前苏联风格:一个个小围合式住宅楼中是宽阔的绿化带,围合式住宅楼又形成大院子,中间是学校、幼儿园。
这些房子房型基本一致,两间十多平米房间加上厕所、厨房,成为一个“团结户”,工人家属陆续入住。青山人习惯称呼它们为“红房子”。
每天,数万工人从红房子里走出,迎着红彤彤的朝阳走进武钢。武钢,也因为这些红砖红瓦的红房子而得名“红钢城”,声名远扬中外。
“红房子”,已超龄20年
半世纪多过去,青山区红钢城片的红房子主要还有16个街坊,总面积50万平方米。这些红房子由鲜红褪色成为暗红。青山区也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16个“红房子”街区,处于该区滨江段的红钢城和红卫路片,极具商业价值。
青山人的困惑随之而来?“红房子”是拆,还是留?各方意见不一。
“我们这里什么时候改造?”不少还住在红房子里的人认为,这批外表上看起来有几分情调的红房子,确实该拆了。
“这房子再不改造,真是不能住了。”家住红卫路街46街坊的居民向红梅说。由于年代久远,红房子普遍存在线路老化、抗震能力差、外墙风化严重等问题。
最要命的是,居民在红卫路片“红房子”里发现,水泥板里不是钢筋,而是竹片的。
青山建管站安全生产管理科科长、高级工程师李之焱说,红卫路街45街坊、46街坊的“红房子”都是“竹片房”,均为4层,约有2000余套。当年,由于国家缺乏钢材,便选用了具有抗压耐拉的竹片或优质木材,涂上黑色防腐油漆,当做钢筋放置在混凝土里,制作成水泥板,建成大批房子。“‘竹片房’比较普遍,青山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二七长江大桥和天兴洲长江大桥之间临江地段,将成为青山滨江现代服务产业带,而“红房子”恰恰在这里。
经过安全测算,使用寿命在30年左右,如今房龄超出20多年。”
尽管如此,在青山区仍出现不同的声音:将“红房子”都拆掉,青山区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历史建筑?
“红房子那是武钢发展的见证,也是武汉这座现代化大都市里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著名画家、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肖丰说,他现在虽不住在红房子里,但他是从青山走出来的人,对过去建设武钢的岁月记忆犹新。他希望他的老家里,仍保留着这片红红的房子。
武汉大学教授李军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说,他在红房子里长大,“红房子”是武汉当代史的活标本。从空中看“红房子”,八、九、十街坊房子的造型活脱脱是中国的一个“囍”字形。
另外,李军认为“红房子”极具亲和力。“红房子”围合的造型,导致小区的边角上,都有多个“L”形楼房。它们形成了一个个三角形的视野,每家每户的窗户基本对着三角区,这有一个好处:“孩子们在外玩耍,父母在家探个头,能看到儿女;到了吃饭时间,在窗户边喊上一声,孩子就能听见看到,回家吃饭……”
他说,这种人文设计的向心力和亲和力,真是非常难得,“应该要保护它们。”
然而,保留所有“红房子”是不现实的,保护部分“红房子”也需要大量资金。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现实难题。这些过去的记忆,与青山区现实的发展,似乎演变成了一对矛盾。
要么拆掉,要么保留,“红房子”真的没有第三选择吗?
武汉大学城建学院赵冰教授则提出一个平衡建议。他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前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有9个在武汉,它们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红房子是我们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工业文化遗产之一。
“可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