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杜甫诗歌中的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小学杜甫诗歌中的思想

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论中小学杜甫诗中的展现的内容与思想 (中文系13文秘班殷怡文010813140)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林野老。中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河南巩县的瑶湾(今河北襄阳)。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 一、杜甫的生平研究 胡大浚和王为群主编的《杜甫诗歌研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11版,第8页)中的萧涤非先生把杜甫生平大约分为四个阶段:1、三十五岁前的青少年时期2、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的长安十年3、四十五岁至四十八岁的战乱流离时期4、四十九岁至五十五岁的漂泊西南湖湘时期。 张培恒和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年版第15页)讲述了杜甫饱受挫折,生活充满艰困的一生。 中小学杜甫诗中的内容 对《登岳阳楼》的阐释 胡大浚和王为群主编的《杜甫诗歌研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11版,第376页)中对《登岳阳楼》是这样说明的:全诗句句有景,八句句句是情,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完全是一种意象化之情景。中华书局的《杜甫研究论文集》(1962年12月第一版第11页)中认为《登岳阳楼》用极少的字表达极其复杂深刻的情绪,“语不惊人死不休”。 对《春望》的阐释 沈松勤、胡可先、陶然著的《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中将全诗划为两个层次。全诗在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命运融为一体的同时,又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胡大浚和王为群主编的《杜甫诗歌研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11版,第217页)中对认为《春望》通过现实情景物事的准确描摹创造意向,构建诗歌境界,带有浓浓的写实的、客观的色彩。 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阐释 吴明贤在《试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一期总第6期第14页)在自己茅屋被风雨摧毁的处境中,还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自己即使被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是多么的难得与可贵。其次强烈地谴责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的罪行。 中小学杜甫诗中的思想 《登岳阳楼》中所表达的思想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页)曰:“一诗之中,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胡大浚和王为群主编的《杜甫诗歌研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11版,第114页)认为这首诗十分真切的表现了诗人为民众苦难忧心如焚的衷情。 《春望》中所表达的思想 沈松勤、胡可先、陶然著的《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认为他将动荡时代中的血流成海、悲天愁地写入了胸臆间。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准、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中认为杜甫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的思想 冯建国的《论杜甫的民本思想》(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3月15日,第19页)他的民本思想也仅仅要求统治者在“达”的境遇下能想到施恩于民。然而,杜甫一生不论穷达,都执着固守着“兼善”之志,将济世安民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风雨交加、寒瑟难眠的长夜中,他高呼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是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使杜甫的民本思想达到了一般儒士难以超越的高度,也使杜诗在千载之后仍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 四、对文献的归纳总结 杜甫虽生活在平凡的人间,但他的胸襟与思想高度却不是一般人可以匹敌的。杜甫的诗句句不脱离社会,他对于下层社会的痛苦看得真切,把他们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从杜甫的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感性,另一方面又有着周全的理性。就如郭沫若先生为成都纪念杜甫而建成的草堂题词那样:“笔底沦浪,民间疮痍。”这八个字,正是对杜甫思想与精神的集中写照。 参考文献: 1、胡大浚和王为群主编的《杜甫诗歌研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11版,第8页;第114页;第317页;第376页。 2、沈松勤、胡可先、陶然著的《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第75页。 3、张培恒和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年版,第15页。 4、中华书局的《杜甫研究论文集》,1962年12月第一版,第11页。 5、吴明贤的《试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一期总第6期,第14页。 6、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文档评论(0)

klfgk7s7fa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