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的若干问题.docVIP

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的若干问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的若干问题

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的若干问题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一六四四年正月从西安出发,挥师东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就攻占北京,颠覆了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但是,起义军在北京仅仅停留了四十一天,就被迫西撤。并且,此后一蹶不振,形同崩解,终于被镇压下去。是什么原因使起义军如此“其胜也暴,其败也速”呢?对此,我曾指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很复杂,但最根本的则是起义军内在的严重的“流寇主义”。这个看法,得到了一些同志的赞同,个别同志也提出了异议。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又出现了另外一些看法,其中主要有:一、李自成起义军采用了错误的“关中——北京”方略(李宝臣:《大顺用兵北京试论》,刊《历史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以下简称“李文”)。二、大顺政权“没有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政策”,“汉族地主阶级政治上倒向满洲贵族统治者,造成力量对比的变化”(顾诚:《论大顺政权失败的主要原因》,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三年第六期。以下简称“顾文”)。我认为,这些看法都不是什么新见解,其中有的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但不够全面,没有抓住真正根本性的原因。有的则从根据到道理上都难以成立。下面试做一些分析,并同“流寇主义说”进行对比,求得共同加深和提高认识。 “关中——北京”方略“所要完成的目标”不是“取财西归”; 更不能说“打下北京,大顺的败亡也铸就了”。 关于李自成起义军“关中——北京”的进军方略,是在崇祯十六年六月在襄阳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作出的。当时有三个方案:第一个是牛金星“欲先取河北,直攻京师”;第二个是杨永裕“请下金陵,断漕运,以坐困北都”;第三个是顾君恩,他先分析了前两个方案的缺点:“金陵势居下流,难济大事,其策失之缓;直攻京师,万一不胜,退无所守,其策失之急”。接着提出:不如先定关中,然后旁掠三边,攻取山西,后向京师。指出,这个方案的优点是:一、“秦都百二山河,已得天下三分之二”,形势险要;二、关中是李自成和陕籍广大起义军的“桑梓之邦”,可以成为农民军可靠的强大后盾;三、“旁掠三边”,不但能够解除后顾之忧,而且可以“资其兵力”;四、然后进军京师,则“进有所攻,退有所守,方为全策”。李自成经过分析比较,果断地加以采用了。不难看出,这个方略是十分正确的。首先除了顾君恩以上的分析外,当时不少的统治阶级也从正反两方面指出过。前者如户部尚书倪元璐:“天下诸藩,无如秦晋,土沃山险,用武国也”。如彭孙贻:“关兵者,天下所恃为安危也”。又如万贞一;“三秦砺山带水,四塞称险。屯兵函谷,可以号召天下,从来劲兵大将,咸出其中。蜀黔转赋,实以秦为咽喉地”。后者如程源:“固原者,抉贼之腹心者也;宁夏甘肃者,拊贼之背者也;汉中者,川陕之襟喉,贼之后门也”。其次,这个方略,还称得上“见之远而谋之周”。对此,甚至明王明的有识人士,也看得很清楚。指出:李自成突起河南,席卷湖广,“中州之隔神京,限以一河也;荆昌之去陪都(南京),只十五日也。而不敢即窥者,臣以为贼之计狡也:计贼渡河,必背顾秦蜀;窥南,又不便骑射。以为渐图秦蜀,则可以安意渡河也”。这里,不但阐明了“关中——北京”方略的深谋远虑,而且推论了李自成曾经规划过“窥南”。这个“推论”,的确极有见地。实际上从一些史料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如崇祯十六年,起义军“蟠据楚豫之间,浸浸乎有窥关中、逼金陵之意”。崇侦十七年三月,“既至燕,谓江南可传檄而下也”。又据当时在北京被起义军俘获的赵士锦说:“贼慕苏杭富丽,每问路径。于言泽国也,周环皆大水……贼张目相谓曰:‘果若是邪?江南未可去也!’予问左(良玉)兵若何?贼言:‘强且众,陆师犹匹敌,水师能弱吾矣”。这清楚说明,李自成起义军不但深知江南是财富之区,曾经计划“窥南”,而且有过“逼金陵之意”。只是经过相互比较,衡量利弊,才放弃了原来的打算,采取了“关中——北京”方略,决计先行攻占北京,然后再统一江南的。最后,后来李自成按照这个方案进军、取得颠覆明政权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起义军入关占领西安后,接着分兵攻占榆林,由于“九边之兵,榆林最劲”。榆林既克,庆阳、宁夏、兰州等地,也都先后降服。“三边皆入于贼,贼无所顾忌,遂长驱过河入山西”,“而真保河间诸郡风靡矣”。所以当时就有人指出:农民军之“犯燕都也,盖自犯榆林始也”。由此可见,从各方面来看,“关中——北京”方略的正确性,都是十分明显的。甚至连统治阶级的史家,也不得不承认:“自成入秦、取赵,破京师,俱如(顾)君恩计,亦贼之有才智者”。 与此相反,“李文”则对“关中——北京”方略,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但提出的几个理由,却都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个理由是:“大顺‘关中——北京’方略所要完成的目标是取财西归与灭明”。在另一处更直接说成“大顺领导人的根本战略思想是取财西归”。因而“必然要派生出官兵们在大功告成之后贪图享乐‘饱掠思归’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