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提升练习 选修专题突破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最新模拟试题,详细解析).docVIP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提升练习 选修专题突破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最新模拟试题,详细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设计】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提升练习 选修专题突破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2013年最新模拟试题,详细解析) 1.(2013·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始皇帝在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时,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 ——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 材料四 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嬴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 ——范双杰《试论嬴政的用人之道》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分析。第(2)问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宾客以业诸侯”分析;第二小问,根据“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回答。第(3)问 ,寻找两则材料中的相似点信息;其特点可以从其积极的做法方面归纳。第(4)问,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论述。 答案 (1)状况;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强大,渴望统一。 (2)理由: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 态度: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 (3)品质:知错就改。 特点:唯才是举;善于用人;网罗各种类型的人才。 (4)作用: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2.(2013·湖南十二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黄宗羲的活动归纳其“变化”。第(2)问,“变化的原因”从政治统治、民族矛盾、康熙帝的政策等方面归纳;“现实意义”从统一角度说明。 答案 (1)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托病力辞,派子替之;最后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 (2)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 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2013·厦门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652年11月他(克伦威尔)发表讲话说,由于在国会议员们之上“没有更高的或者平行的政权来审查和指导他们的行动,因而他们就不可能使自己处在正义、法律和深思熟虑的范围之内。所以,必须建立另外的政权,其权力之大和地位之高,足以克服这些弊端,并把事情管理好。否则我们的失败就是无可挽回的”。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