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师素养(初高中).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师素养(初高中)

目标: 熟悉庄子的主要思想和道家学派的主要主张; 重点: 领会作者对于庄子精神世界的解读; 难点: 理解庄子思想在当代生活中的积极意义。 优秀文学作品总是能够给读者留下非常大的解读空间。按照接受美学的说法,这是一种“召唤结构”,召唤着读者自己去感受,让读者自己去填补。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对文本多元、多层、个性解读的可能,从而也形成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复杂性。但这一切的根本,在于阅读者自身的文化底蕴、思维逻辑和解读、判断、建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是阅读者自己的美丽倒影。 其实每个读者自己就是一个文本。读者这个文本越丰满越深刻, 去读那个另外的文本的时候,才会读得越丰满越深刻。因此,对文本解读来说,根本的方法是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断地积淀自己的生活体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与能力,让自己强大起来、丰满起来,这样才能使自己拥有较高的境界,自如地驾驭的语文学科,语文教材,自如地驾驭语文课堂。 页眉 * 寻找自我的“美丽倒影” 孙 宗 良 引子:“文史哲贻害社会”(2012/6/24) 孙文俊教授,46岁,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专业,留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2006年回国,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任教,教授决策理论与方法、系统开发方法等课程。 24日,由于劝说朋友的女儿不要报考北大历史系未果,上微博称:“一个文科傻妞就此诞生”,并说“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 ● “逆流沙”:“对一个你根本不擅长的领域提出这样的观点,真的具有科学性吗?以偏激的语言攻击诋毁一个群体,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 ●黑龙江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王爱丽:“单独具备科学素质而缺乏人文精神的人,对社会可能危害更大。” ●微春秋:只能遗憾他没学好哲学,不懂反思。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只是科学,还有哲学、艺术、宗教等。 ●自然子:哲学的精神,其实就是追根究底的科学精神,研究数理化,不懂哲学思维的人,大致就是人们归纳的“理科男”——机械、僵化! ●薰衣草:(撤了文科)没了经典,没了文学,没了传承,没了婉约,只有冰冷的机器,无情的算计,干涸的数字,简单的语言。谁愿意活在这种世界? ● jiang:学理科吧,搞点发明创造,别老是中国制造! ●双生树123:在这个社会里,这样的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只不过没人敢说出来罢了。这位教授是因为朋友的缘故才会说出来,这没什么。 ●梦里轻舟:话糙理不糙。文傻这种歧视性称呼固然不恰当,却也描绘出了当今某些所谓文科专家和受文科教育的学生们的现实。与其谴责这种措辞不当的微博,不如反思一下当今文科教育的问题。 ●北方阿蒙:不可否认我们的文史哲研究方法、观点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其危害已显而易见。 一、案例:《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清末王闿运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则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课堂一: ● 学生随笔《画堂春》两首 ● 引出秦观、纳兰性德各一首《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 解题:“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

文档评论(0)

文档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03200221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