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量子力学基础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1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单色平面简谐波波动方程 1 、波函数 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的概率波的数学式子 区别于经典波动 12-7 薛定谔方程 一、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自由粒子的物质波波函数 2 、概率密度 玻尔理论的成功与局限 成功:解释 了H光谱,尔后有人推广到类H原子 ( )也获得成功(只要将电量换成Ze(Z为原序数)。他的定态跃 迁的思想至今仍是正确的。并且它是导致新理论的跳板。1922年获诺贝尔奖。 局限:只能解释H及类H原子,也解释不了原子 的精细结构。 原因:它是半经典半量子理论的产物。还应用了 经典物理的轨道和坐标的概念. 1. 把电子看作是一经典粒子,推导中应 用了牛顿定律,使用了轨道的概念, 所以玻 尔理论不是彻底的量子论。 2 .角动量量子化的假设以及电子在稳定 轨道上运动时不辐射电磁波的是十分生硬的。 3. 不能预言光谱线的强度。 他是卢瑟福的学生,在其影响下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平易近人,后来很多的科学家都纷纷来到他身边工作。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科学家来到他身边工作时,他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青年面前暴露自已的愚蠢”。这种坦率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使当时他领导的哥本哈根理论研究所永远充满活力,兴旺发达的原因。爱因斯坦评价说:“作为一个科学的思想家玻尔具有那么惊人的吸引力;在于他具有大胆和谦逊两种品德难得的结合” 玻尔其人: 氢原子光谱中的不同谱线 6562.79 4861.33 4340.47 4101.74 1215.68 1025.83 972.54 赖曼系 巴耳末系 帕邢系 布喇开系 连续区 例:试计算氢原子中巴耳末系的最短波长和最长波长各是多少? 解: 根据巴耳末系的波长公式,其最长波长应是n=3?n=2跃迁的光子,即 最短波长应是n=??n=2跃迁的光子,即 例:(1)将一个氢原子从基态激发到n=4的激发态需要多少能量?(2)处于n=4的激发态的氢原子可发出多少条谱线?其中多少条可见光谱线,其光波波长各多少? 解: (1)使一个氢原子从基态激发到n=4 激发态需提供能量为 (2)在某一瞬时,一个氢原子只能发射与某一谱线相应的一定频率的一个光子,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发出的谱线跃迁如图所示,共有6条谱线。 由图可知,可见光的谱线为n=4和n=3跃迁到n=2的两条,辐射出光子相应的波数和波长为: 12-5 德布罗意波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一、德布罗意假设 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假设: 一切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都与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运动的实物粒子的能量E、动量p与它相关联的波的频率? 和波长?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德布罗意公式(或假设) 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例如:电子经加速电势差 U加速后 例1 一质量m0=0.05kg的子弹,v=300m/s,求 其物质波的波长。 解: 即4.4?10-24? 代入h、e、m0值: 或 ? 当U=100伏 ? 解: 例2 一原静止的电子被电场加速到速度v(v??c),加速电压为U,则速度为v的电子的De Br?glie波波长为多大? L.V.德布罗意 电子波动性的理论研究 1929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德布罗意波的实验证明(电子衍射实验) 1927年戴维孙和革末用加速后的电子投射到晶体上进行电子衍射实验。 G K 狭缝 电 流 计 镍 集 电 器 U 电子束 单 晶 衍射最大值: 电子的波长: 5 10 20 15 25 0 I 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实验表明电流极大值正好满足此式 1927 年汤姆逊(G·P·Thomson)以600伏慢电子 (?=0.5?)射向铝箔,也得到了像X射线衍射一 样的衍射,再次发现了电子的波动性。 1937年戴维逊与GP汤姆逊共获当年诺贝尔奖 (G·P·Thomson为电子发现人J·J·Thmson的儿子) 尔后又发现了质子、中子的衍射 C.J.戴维孙 通过实验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 1937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德布罗意波的统计解释 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玻恩 (Born , 1882--1972) 提出了概率波,认为个别微观粒子在何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大量粒子在空间何处出现的空间分布却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 M.玻恩 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1954诺贝尔物理学奖 微观粒子的空间位置要由概率波来描述,概率波只能给出粒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任意时刻不具有确定的位置和确定的动量。 12-6

文档评论(0)

love874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