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04章基因和染色体
第四章 基因和染色体 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变异 一、基因突变概说 突变:遗传物质的改变。 畸变: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大范围)的改变。可在显微镜下看见。 基因突变或点突变:基因的一种等位形式变成另一种等位形(DNA小范围的改变)。 一般在显微镜下看不到,但通常在表型上有所表现。 传统上,突变一般指基因突变(范围小)。 自发突变:在自然情况下产生的突变。 自发突变的原因: ①自然射线如宇宙射线、生物体的放射性元素如放射性碳、钾等。 ②温度的极端变化。 ③环境化学物质。 ④细胞代谢物:因种子贮存久了常增加突变率,陈旧种子提取物可致突变。 诱发突变:人为地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诱发产生的突变。 诱变剂(mutagen):所有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因子。 由于癌的发生也同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因此,诱变剂往往同时也具有致癌作用,是一种致癌物(carcinogen)。 突变率(mutation rate):在一个世代中或其他规定的单位时间内,一个细胞发生某一突变事件的概率。 有性生殖的生物中突变率:通常用一定数目配子中的突变型配子数来表示。 无性生殖的细菌中突变率:用一定数目的细菌在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突变的次数来表示。 特定基因的自发突变率: 高等生物:1×10-10~1×10-5 细菌:1×10-10~4×10-4 1. 稀有性: 1×10-10~4×10-4 2. 随机性:基因的突变是不定向的,也就是说,突变发生在什么基因、什么位置并不对应于诱变因子。比如,低温并不引起耐寒的突变,使用青霉素并不引起抗青霉素的突变。可是,在低温条件下,的确可以找到抗寒的作物;用了青霉素后,有些细菌确是出现了抗药性。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低温和青霉素在这里只是一种选择因子。 二、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1. 转换(transition):一种嘌呤置换了另一种嘌呤或一种嘧啶置换另一种嘧啶。 2.颠换(transversion):即嘌呤和嘧啶之间的互。转换比颠换更为常见。 根据基因转录和翻译产生的蛋白质可以把点突变分为 ① 同义突变(same-sense mutation)或中性突变(neutral mutation):突变没有改变最后产生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即使改变了所编码的个别氨基酸)。 ②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突变改变了最后产生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成为另一种蛋白质。 这种点突变大多数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一位或第二位核苷酸。 ③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一个终止密码子。 产生截短的蛋白质片段,这种蛋白质往往是没有活性的。 2.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基因的编码序列中增加或缺失几个核苷酸,使下游阅读框发生改变。 整码突变(inframe mutation):当插入或缺失的核苷酸数目是3的整倍数时,其结果是密码子的插入或缺失,不引起下游阅读框的改变。 突变热点(hotspot):容易发生突变的位点。 三、自发突变的分子基础 1)互变异构机制 a. 四种碱基都以互变异物形式存在(以左边占绝对优势): b. 当DNA复制到某碱基进行配对的瞬间,碱基以稀有的形式出现时,就引起置换。 四、诱发突变的分子基础 1. 辐射 辐射的诱变作用始见三十年代X射线对微生物的诱变作用。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UV) 紫外线是一种使用最早、应用广泛、效果明显的物理诱变剂。它的诱变率高,且不易回复突变。在工业微生物育种史上曾经发挥过及其重要的作用,迄今仍然是微生物育种中最常用和有效的诱变剂之一。 紫外线的诱变机制: DNA吸收紫外线后,可引起: ① DNA与蛋白质的交联 ② 胞嘧啶与尿嘧啶之间的水合作用 ③ DNA链的断裂 ④ 链内和链间的嘧啶二聚体:这是最主要的引起突变的原因。 2.化学诱变的机制 基因突变是DNA分子结构改变的结果,故能和DNA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均是诱变剂。 1)碱基结构类似物 :5-溴尿嘧啶(BU) 5-溴尿嘧啶(BU)是胸腺嘧啶的结构类似物,在DNA合成过程中可取代胸腺嘧啶而渗入DNA分子中,并进而引起突变。 诱变机理 ① T和BU是以酮式和烯醇式这两种互变异构体形式存在的。 不过在正常生理条件下,T的酮式(与A配对)占绝对优势,极少可能出现烯醇式(同G配对),故其同A配对而非同G配对,相当稳定。 BU的酮式也占绝对优势,不过由于Br原子的强正电性,使BU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