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模思想导数学教学.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建模思想导数学教学

用建模思想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万宝小学 杜楠楠 2011版《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课程标准对模型思想的阐述实际上就是要求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做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并在建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不但要重视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我通过与数学团队的老师的共同交流,感觉到:运用建模思想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统摄性、符号化的具有数学结构特征的“模型”载体,通过这样具有“模型”功能的载体,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抽象,为后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持。当然,对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和建模方法的指导,要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年级而有层次不同的要求,低年级要恰到好处地结合日常实例和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模型及模型意识的渗透、点化。高年级则可以更明确地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学习中模型的存在,培养初步的建模能力。 一、小学“数学模型”构建的基本途径? 通过引领学生经历“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建立初步的模型化数学教学思想。? 二、小学“数学模型”构建的基本过程?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关注的是建模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更多的是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模”的视角来处理教学内容。? 1.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建模活动。? 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已经按照建模的思路编排,教师要多从建模的角度解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建模思想,精心设计和选择列入教学内容的现实问题情境,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模型,从而解决问题。比如刚才刘文博老师的“时间、速度、路程”一课中,教材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如特别快车的速度和小林步行的速度分别写成:150千米/时、60米/分,意在让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结合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应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2.上好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模仿建模甚至独立建模提供有效指导。? 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整合各知识点,使之融进生活背景,产生好的“建模问题”作为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如教材中安排了这样的问题:“找10盒火柴,先在小组里拼一拼,看看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3.改编教材习题,加强建模教学。?   教材中有些问题需要改编,使其成为建模的有效素材。如:“图中长方形面积是8平方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利用它开展以下的建模活动:通过数格子,探讨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后,建立起关系模型,进而解决问题。也可以另辟蹊径,通过“长方形长宽和平行四边形底高的关系”这一问题的解决,建立关系模型,从而使原问题获得解决。? 二、小学“数学模型”构建的基本策略? 1.精选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建模的兴趣。? 数学模型都具有现实的生活背景,这是构建模型的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如构建“平均数”模型时,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同时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如我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新课伊始出示两个小组一分钟做题道数: 第一组????? 9???? 8???? 9???? 6 第二组????? 7???? 10?? 9???? 8 教师提问:哪组获胜,为什么? 这时出示,第一组请假的一位同学后来加入比赛。 第一组????? 9???? 8???? 9???? 6???? 8 第二组????? 7???? 10?? 9???? 8???? 师:根据比赛成绩我们判定一组获胜。 此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虽然第一组做对的总道数比第二组多,但是两个队的人数不同,这样比较不公平。 师

文档评论(0)

80092355k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