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2课题.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用: 是作者咏叹的主题,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 开头,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承前启后,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从而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 蜀 道 难 唐·李白 朗读 太白鸟道 古栈道遗址 栈道为无路可通之处,人工凿壁插以木枋,上铺木板而成的古代悬空通道。远望仿佛悬空小阁,故称栈阁。充分反映了古蜀道之险绝艰难与古人坚韧顽强的毅力。 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官至供奉翰林。性格豪放,感情 奔放,形成了他飘逸、奔放、 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诗人非凡的抱負,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 1、满腔热情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中 2、意象常常超乎现实 3、大胆的夸张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黄鹤”二句,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 前四句读时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 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 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出现了三次,有什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