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R联结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 试验开始了。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实验表明,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 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 “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 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 人的学习即人类本性及行为的改变。 “试误说”: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试误说的学习定律 效果律。是指“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满意律)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烦恼律)” 试误说的学习定律 练习律。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应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 失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减弱这个联结的力量或使之遗忘。 准备律。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 “当一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无需以观念为媒介 动物的学习曲线是波动而缓慢的,不是直线下降而速成的 动物有时完成某个动作数次之后,仍不能免于失败 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刺激泛化与分化 恐惧性条件作用 高级条件作用 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心理学的研究应严格限于可观察到的行为。 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 刺激指的是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东西以及各组织所起的种种变化。 反应指的是有机体所做的任何动作。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不存在心理、意识的中介 刺激—反应说的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学习的过程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即刺激与反应间牢固联结的过程。 无条件反应是非习得的反应,是行为的基本元素; 条件反应是学习得来的反应,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条件作用过程,把非习得的反应组织起来而成的。 白鼠的学习过程 习惯形成所遵循的规律 频因律 近因律 儿童开箱取糖的实验 基本观点 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有某种动作伴随它出现,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 学习是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刺激情境:是由时刻在发生变化的大量刺激要素构成的。有机体在某一时刻只是对刺激情境中的某些刺激要素做出反应。 他的“刺激”特指刺激要素。 反应(行动反应):由一系列肌肉动作构成的动作复合体。 动作反应:个别的肌肉动作。 他的“反应”特指动作反应。 学习是在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结。 对练习和学习的渐进性的解释 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新行为,表明机体形成了一个新的联结,发生了新的学习。 学习律(接近性条件作用说):有机体在某种刺激条件下最后作出的反应,是他以后在遇到这种刺激时最有可能做出的反应。 对“一次性学习与学习渐进性的矛盾”的解释 对消退与遗忘的解释 消退是由于对原来的刺激形成了一种新的抑制性反应。 遗忘是由于形成了抑制原有联结的新联结。如果原先的学习不受干扰,遗忘就不会发生。 对奖励与惩罚的解释 奖励本身并不能起到加强行为的作用,奖励仅仅是急剧地改变了有机体在反应发生之后的整个刺激模式,从而保护了行为,使之不至于对相同的刺激形成新的联结。 惩罚的重点不在于它引起的痛苦,而在于它使个体作出的行为。 只有当惩罚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有效地消退某种行为: 惩罚必须能引起与受惩罚的反应互不相容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引起所需反应的刺激情境必须与引起受罚反应的刺激情景具有一定数量的相同刺激要素。 对不良习惯消除的看法 基本原则:发现引起不良习惯的线索,并接着以同样的线索实施一种与之不同的反应。 具体方法: 阈限法:极其缓慢地引入条件刺激,使它不至于引起有

文档评论(0)

文档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03200221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