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我学习经历.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杨振宁:我学习经历

HYPERLINK /archives/2314.html \o Permanent Link: 《我的学习经历》——杨振宁 《我的学习经历》——杨振宁 2011/05/16 | 1:25 下午分类: HYPERLINK /archives/category/education_diary \o 查看 教育日记 的全部文章 教育日记 | 标签: HYPERLINK /archives/tag/%e4%ba%ba%e7%89%a9 人物 HYPERLINK /archives/tag/%e5%ad%a6%e4%b9%a0 学习 HYPERLINK /archives/tag/%e6%95%99%e8%82%b2 教育 | 3,759 views |字体: HYPERLINK javascript:SetFont(12px) 小. HYPERLINK javascript:SetFont(14px) 中. HYPERLINK javascript:SetFont(16px) 大. HYPERLINK javascript:SetColor( \l F8F8F8) 灰. HYPERLINK javascript:SetColor( \l B1D5F3) 蓝. HYPERLINK javascript:SetColor( \l CDCDDE) 褐 作者:Babyfacer 原文: HYPERLINK /s/blog_538f46f70100rfyj.html \o 按住Ctrl点击链接可打开本链接 《我的学习经历》——杨振宁 除了诺贝尔奖获得者,82情定28的两件事之外,个人对杨振宁教授的了解均是来自书本或者网络的只言片语,感觉很不真实。感谢香港浸会大学今天给了我近距离了解他的机会,受益匪浅,小记一篇。 香港浸会大学的愿景是“成为一所领先的创意高等学府”。为此,校长陈新滋教授该构思本港首个“创意研究院”,并于3月28日成立,目的在于加强校内的研究 文化丶培育研究人才丶增强研究表现,并进一步推动跨学科和专题研究。为庆祝研究院成立,浸大邀请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与一位著名艺术家来校,与师生交流,分享创意。杨振宁教授是其中的一位,也是第一位。他以《我的学习经历》为题,分享了几点人生感悟: 当直觉和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注重新现象,新方法。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 自己找题目 兴趣 – 准备 – 结果 有好想法,不轻易放弃 要解决基本问题 接下来,我顺着这几点,记录一些我注意到的内容(与上述可能不同),以及鄙人的一点反思。 一、当直觉和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这是在他初接触物理知识时,遇到直觉和书本讲解不同,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努力学习悟到的一点。我想这个在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物理时都应该遇到过吧。我自己在这方面就特别笨,导致高一的物理刚开始的考试就有不及格的记录,好在后来拼命努力才有小小开窍。 可能这一点太自然,所以我注意到的不是这个。我在他分享时看到了这样几点: 一个人眼界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将来成就的大小。 这 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很重要。杨振宁教授的爸爸杨武之是大学老师。他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上世纪20年代初期,他第一个将现代 数论引入中国。杨教授演讲中提到,在他读大学和硕士的时候,他爸爸在某些时候给了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比如给了一些论文或者书籍。哪怕他爸爸不懂物理,但是 其中在数学上的那么一丝启蒙和帮助,在我看来都是极其重要的。而且毕竟是大学老师,在眼界/视野上对于杨振宁的帮助,虽然杨教授没有明确提及,但是我相 信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做学问不要钻牛角尖,懂得取舍。 杨教授说了这么一段话:One should devote most of one’s time to attack simple practical problems rather than deep fundamental ones. 他在国外遇到过很多非想做一番大研究但是无果而发疯的人。要多变通,从小的可以实现的,也是现实的某些问题入手。 做人要低调与厚道。 杨 教授在分享中介绍了很多位他认识的著名老师。其中有著名的费米与奥本海默,我想没人会这两人陌生吧。相比之下,费米给杨教授留下的印象就非常好,低调、 高效、友善……,但是相比之下,奥本海默就显得有点太骄傲了,喜欢显摆自己的聪明,所以之后也遭遇到了一些也许叫“不公平”的待遇。 我姑且相信这 是杨教授的一面之词,因为我知道这里面有很多说不清楚的事情。一个人评价另外一个人,站在不熟悉这两人的第三方的角度上,很难知道是否客观。 这和做学问不一样。不过费米的和善与奥本海默的孤傲(我觉得孤傲也许更合适吧),虽然都是人的个性,但是在这个社会上,不论做什么事情,还是和善厚道点 好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