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七讲利他行为.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讲利他行为

第七讲 利他行为 案例一:纽约地铁列车进站的隆隆声越来越响,埃弗里特.桑德森却跳下路轨奔向迎面而来的列车,去救一名从站台上掉下去的4岁女孩,她的名字叫米歇尔.德耶色斯。就在列车将要碾过女孩之前的3秒钟,桑德森把米歇尔抛向了站台上拥挤的人群。列车呼啸将之,而桑德森却没能靠自己的力量跳上站台。在最后紧急关头,旁人把他拉到了安全的站台上。 案例二:1997年的一个晚上,23岁的美籍黑人建筑工盖瑟,看见一团火线从一间由汽车拖拉的活动房里喷出来,他便破门而入,找到并救出了一间昏迷的44岁的白人拉里,而且还为他做人工呼吸。盖瑟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并没有计较头顶上飘动着的南部联盟的旗帜。当别人赞颂他超越种族的英勇事迹是,盖瑟说:“我并不值得关注,换了其他人也会这样做。” 案例三:耶路撒冷的“正义之路”位于一个山坡上,由好几百棵树构成,每棵树下都有饰板,上面刻着一些欧洲基督教徒的名字,这些人曾经在纳粹大屠杀的时期给犹太人提供过庇护。这些“正义的异教徒”值得,如果被纳粹政府发现,他们将与犹太人一样承受被处死的命运,但仍有很多基督教徒庇护了犹太人,还有不计其数的庇护者没有留下姓名。每一个在纳粹恐怖中幸存下来的犹太人背后,离不开数十人的英勇行为。乐队指挥康拉德.拉特是居住在院里战争的柏林的2000名犹太人之一,他就是因为受到50名英勇的德国人的保护而活了下来。 案例四:9.11及之后的日子里,这一蓄意发动的罪恶袭击引发了不计其数的善行。血库挤满了人,食品展挤满了人,衣物站也挤满了人,人们都从内心深处希望能够贡献一些什么,去安慰那些受到严重伤害的人并满足他们的需要。 Question: 什么是帮助他人的行为? 人们为什么、什么时候会做出帮助行为? 谁会做出帮助行为? 怎样才能减少冷漠而增加帮助行为?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何谓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3、自愿的 4、利他者可能会有损失 撒玛利亚人的寓言: 一名男子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途中落入强盗之手,强盗抢光了他的财务,并打得他半死不活,然后跑掉了。这时,恰好有一名传教士经过这里,便从路的另一半走过去了。这时有来了一个利未人,他同样看见了受伤的男子,也从路的另一边走过去了。但是撒玛利亚人却不同,他途经这里,看见受伤的男子,动了恻隐之心。他走到受伤人的身边为他包扎伤口,还在伤口上擦上油和酒。然后,他把受伤人放到自己的马背上,带他到一家小旅馆并照料他。第二天,他掏出一些钱给老板,说:“好好照顾他;等我回来,钱不够,我会补给你” 二 研究范畴 帮助陷于困境中的他人 制止或干预犯罪活动 自我约束 偿还行为 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 利他行为的得与失 二、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人格 助人者的性别差异 当时的心境 三、求助人的特点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是否受他人喜欢 性别的影响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环境和情境因素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事件的紧急性 时间压力 社会文化 紧急事件的特点 1、突然或出乎意料的发生 2、当事人可能或已经受到伤害 3、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4、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当事人 5、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助人者的因素 1、家庭的影响和父母榜样的作用 2、助人者的人格因素 3、性别差异:女性渴望得到帮助,但不爱帮助别人 4、心境的作用。积极心境还是消极心境能导致更多的利他行为产生? 社会规范 影响利他行为的 环境因素 晴朗的天气愿意助人,而寒冷等恶劣的天气较少助人 噪音会减少人们的利他行为 优美的环境会助长人们的利他行为 影响利他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 旁观者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往往越多的人在场,越有可能没人出来相助 责任扩散: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集体淡漠:因责任扩散而引起的虽面临紧急情况,但见死不救,但也不会有罪恶感和内疚感。 在这场惨剧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责任分散效应”:最先发现的村民找到了村干部,村干部找到了派出所,派出所找到了孟庆福。而孟庆福层层请示的举动,表面上看起来是寻求如何处理的指示,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寻找减轻罪恶感、负疚感的理由——我已经请示上级了,因此我不是冷酷无情的。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前段时间有人呼吁在刑法中设立“见死不救罪”,应该说是切中时弊,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但是,通过各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