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微生物名词解释综合
1.抗生素 P1
是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为了自身生存竞争的需要,所产生的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2.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实验 P1
是指在体外測定药物抑制细菌或杀死细菌能力的实验。
3.半合成抗生素 P1
以天然抗生素为基础的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的抗生素。
4.试管稀释法P2
以水解酪蛋白液体培养基将抗生素做不同浓度的稀释,然后种入待检细 菌,定量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5. 耐药 P2
药物对某一细菌的MIC髙于药物在血液或体液中可能达到的浓度。
6. 抗生素高度敏感 P2
常规用药时达到的药物平均血浓度超过细菌MIC的5倍以上(2)
7.抗生素中度敏感 P2
细菌引起的感染仅在应用高剂量抗微生物药物时才有效,或细菌处于体内抗微生物药物浓缩的体液(尿、胆汁等〕中才被抑制
8.细菌胞浆膜 P3
是由类脂质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一种半透膜,具有渗透屏障和选择性的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
9. 质粒 P5
质粒是位于细菌染色体之外的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一种环状DNA
10.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P5
通过染色体遗传单位质粒的重新组合或相互传递获得的耐药性。
11. 染色体介导的耐药 P5
指细菌本身所固有的耐药性或通过染色体突变所产生的耐药性。
12.整合子介导的耐药 P5
细菌通过整合子系统,通过整合酶的作用,来捕获外来的耐药基因,并在位于整合子上游的启动子的作用下得到表达。
13.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 P5
在一个质粒上,能同时表达ESBL和AmpC酶
14.菌膜 P7
是细菌在不利于其生长的环境下产生的藻酸盐多糖使细菌相互粘连形成的附着于病灶表面的膜状物,具有极强的黏附性和耐药性,能够阻止巨噬细胞、抗体、百倍以上的正常剂量的药物作用于菌体。
15.A(augmented)类反应 P7
A类反应是指与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与剂量-效应曲线相符合,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增大和疗程的延长而增加,因此是可预知的。
16.药物外排泵 P7
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由内膜转运蛋白、内膜融合蛋白及外膜通道蛋白一起形成的功能性膜转运蛋白。
17. F(familial)类反应 P8
即家族性反应或特异性反应,是指由于遗传原因而造成的药物不良代谢。这些反应仅发生在那些遗传性酶系统缺乏的代谢障碍的敏感个体中。
18.C(chemical)类反应 P8
即化学刺激反应,许多不良反应取决于药物或陚形剂的化学性 质而不是其药理学性质。大多数患者用药后会出现相似的反应。C类反应的严重程度主要与药物的浓度有关。
19. H(hypersensitivity)类反应 P8
即药物变态反应,是除A类反应外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外来的抗原性物质与体内抗体间所发生的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反应。
20. 二重感染 P10
菌群交替症或重复感染,通常是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群受到药物抑
制,而未被抑制的菌群乘机大繁殖所致。
21.变态反应:P10
抗微生物药物作为半抗原,可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成为全抗原,从而促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当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微生物药物后即可产生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
22.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 P16
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规律,研究抗微生物药物在人体血液循还、其它体液和组织中浓度的高低及其持续时间。
23. 抗微生物药物的抗菌后效应 P17
细菌对抗微生物药敏感性的结构特征性指标,系指细菌与抗微生物药物经短暂接触,当药 物清除以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24. 亚抑菌浓度下的抗生素后效应(PA SME)P17
是指将细菌暴露于高浓度抗菌药后,继续置于低药物浓度(〈MIC)下,观察其再生长的延迟相。
25. T>MIC(time above MIC) P17
指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
26.药效学 P17
研究药物剂量对药效的影响以及药物对临床疾病的效果,研究抗微生物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抗菌效果的关系以及抗微生物药物的浓度与抗菌效果的关系。
27.抗生素后白细胞效应 P17
细菌对多形换作核白细胞的敏感性发生变化,从而增加了白细胞对细菌的识别能力,从而产生抗菌药与白细胞协同杀菌作用。
28.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23
是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
29. 赫氏反应 P29
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时可由于病原体死亡致症状加剧,
30.β-内酰胺酶抑制剂 P129
本身没有或只有较弱的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