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5第二章4声调A专用课件
古今调类比较 一、声 调 1、声调的含义 声调——是音节中具有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声调和声母、韵母一样,都是汉语音节的组成部分。 ★汉语的一个音节一般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又叫字调。 声带绷得紧,声音就高; 声带比较松,声音就低。 声带先松后紧,声音就由低变高; 声带先紧后松,声音就由高变低。 2、声调的性质和作用 控制声带的松紧 音高 声调 ★声调的音高是相对音高(即用比较的方法确定的同一基调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幅度)而不是绝对音高(即不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 ★声调的音高变化是滑动的而不是跳动的。 在汉语里,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kɑnshu——看书、看树、砍树 mɑiyɑn——买烟、卖烟、买盐、卖盐 zhihui——指挥、纸灰、只会、智慧 guli ——孤立、鼓里、故里、鼓励 声调的音高,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调值 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调值在语音方面有何特点? 1、调值由相对音高构成 2、它是连续的、渐变的 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 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 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二、调值和调类 调值——就是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变化, 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调值的描写,一般采用五度标记法。 调类——按调值区分的声调类别, 用调名来记录 调值相同的字归并在一起就为同一调类。 有几种调值,就有几个调类。 阴平 55 阳平35 上声214 去声51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5 高 4 半高 3 中 2 半低 1 低 一平、 二升、 三曲、 四降。 调名一般沿用古汉语调类名称。 有“平” “上”“去” “入”四种声调。 其演变情况,往往同声母的清浊密切相关。 古代的一种声调现在分化为两类,古清声母的字属阴调,古浊声母的字属阳调。 派生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等调类。 现代汉语方言,最多的有十个调类,如广西的玉林,最少的有三个调类,如河北的滦县。 资料:调 名 普通话四声表 调号:标记声调的符号 全降调 51 第四声 去声 记 调 降升调 214 第三声 上声 好 语 升调 35 第二声 阳平 常 华 平调 55 第一声 阴平 非 中 调号 调型 调值 调类 例字 标调: ★按元音的发音响亮顺序标在最响亮的元音上, αoeiuü; ★i、u并排的音节iu或ui就标在最后一个音节上; ★碰到o、u并排就标在o上,不论o在前后; ★调号如标在i上,i上的点要省略; ★轻声不标调。 四、声调辨正 声调辨正,就是要弄清方言和普通话在声调上的差异,明确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便有效地纠正方音。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 (1)调类相同,调值不同; (2)方言调类多于普通话调类; (3)入声保留或归并的情况不同。 (一)改变调值 方言调值跟普通话调值有同有异,即使在北方方言区内也是这样。从沈阳、济南、郑州、太原、西安、兰州、成都、昆明、汉口、南京十个点的调查材料看,除太原、南京外,其他各点调类同普通话基本一致,只是调值同普通话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这些地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声调,主要是按普通话的调值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就行了。 (二)合并调类 在普通话四声中,只有平声分阴阳两类。而有六个或六个以上调类的地区,像苏州、绍兴、长沙、南昌、厦门、广州等地,去声也分阴阳两类。这些地区的人应注意把这两类声调合并成一类,把调值都改为高降调。 如南昌人把阴去调读为高平调(55)调,把阳去调读为中降调(31)调,在进行声调辨正时,应把阴去、阳去合并为一类,并把原来的调值都改读为全降调(51调)。 (三)记入声字 记入声字是指记入声字在普通话里的读法。 在普通话里,古入声字,已经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里面。 有的方言,虽然入声已经消失,但分布情况与普通话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地区入声一般归入阳平,如西南方言、武汉方言;有的地区,入声则分别归入去声和阳平,如兰州方言。在保留入声的方言里,情况也互有差别。有的只有一个入声,如南京方言;有的有两个入声,分阴入和阳入,如福州方言等。 平分阴阳 (平声中的古清声母字今为阴平,如“刚”“开”; 平声中的古浊声母字今为阳平,如“陈”“娘”), 浊上变去 (古上声中的全浊声母字今为去声,如“近”“稻”; 古上声中的清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今仍为上声,如“古”“丑”和“老”), 入派三声 (古入声字中的清声母字今散归到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