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如何以电容式技术实现多点触控功能.doc

如何以电容式技术实现多点触控功能.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以电容式技术实现多点触控功能

4、 触控技术发展,其实已行之有年,然而,自去年iPhone推出,為触控市场投下了1枚震撼弹,电子產业了解到,触控萤幕并非只是小眾市场,其实足以成為主流输入介面。iPhone证明好的触控介面,确实能取代大多数键盘功能,并赋与使用者更直觉、便利的操作体验;以更大的面板替代键盘,还能设计出更轻薄、时尚造型;加上完全採用固态面板技术,不需担心键盘、滑轮…等机械零件故障问题。 上述这些优点,其实早就存在,為何到现在才看到iPhone在市场脱颖而出?这是供需上的时势所趋。今日手机内建功能愈来愈复杂,尤其是智慧型手机,iPhone贴心的触控介面,让智慧型手机有机会赢得更多人的青睞。多点触控功能出现,造成使用介面的新革命,用户能以更直观的方式使用產品。 然而,有需求而没技术,仍只是空谈。在中小尺寸面板的手持式市场上,一向是电阻式触控萤幕的天下,但iPhone改採投射电容式技术实现多点触控功能,让大家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触控技术。除iPhone,还有LG Prada手机、iPod Touch、Samsung Yepp YP-P2媒体播放器…等,都採用投射电容式触控技术,可见此技术已从小眾走向大眾市场。 表面电容式触控工作示意图 表面电容式技术 电容式触控技术,是透过手指接触触控萤幕造成静电场改变进行侦测,其中单点触控电容式技术,其实已相当成熟,也就是表面电容式(Surface Capacitive)。此技术架构较单纯,只需1面ITO层即可实现,而且此ITO层不需特殊感测通道设计,週边只需接4条讯号线和接地线即可,生產难度及成本都可降低。 运作架构上,系统会在ITO层產生1个均匀电场,当手指接触面板会出现电容充电效应,面板上的透明电极与手指间形成电容耦合,进而產生电容变化,控制器只要量测4个角落电流强度,就可依电流大小计算接触位置。表面电容式技术虽然生產容易,但需进行校準工作,也得克服难解的EMI及噪讯问题。最大的限制则是,它无法实现多点触控功能,因电极尺寸过大,并不适合小尺寸手持设备设计。 投射电容式技术 投射电容式(Projected Capacitive)技术是实现多点触控的希望所在。相较於表面电容式,投射电容式採单层或多层样式化(patterned)ITO层形成行/列交错感测单元(sensing element)矩阵。如此一来,整个使用生命週期中,不需透过校準就能得到精确触控位置,而且可以使用较厚的覆盖层,也能做到多点触控操作。 不过,在设计上的难度也提升许多,以布线来说,採投射电容式的手机面板,至少需要接15条线。 就技术原理,有2种方式可实现投射电容式触控感测,一种是自电容型(self capacitance,也称absolute capacitance),另一种為互电容型(mutual capacitance,也称transcapacitance)。自电容型是指触控物与电极间產生电容耦合,并量测电极的电容变化确定触碰发生;互电容型则是当触碰发生,会在邻近2层电极间產生电容耦合现象。 根据这2种原理,可以设计不同的投射电容式架构,不同架构能做到的多点触控功能也就不同。多点触控其实可细分為2种:一种是手势辨识追踪与互动(Gesture interaction),也就是仅侦测、分辨多点触控行為,如缩放、拖拉、旋转…等,实现方式為轴交错式(Axis intersect)技术;另一种则是找出多点触控个别位置,此功能需採复杂触点可定位式(All point addressable;APA)技术才能达成。以下将介绍这2类技术作法: 轴交错式 轴交错式(又称Profile-based)技术,是在导电层上进行菱形状感测单元规划,每个轴向需要1层导电层。以2轴型式為例,触控侦测时,感测控制器会分别扫描水平/垂直轴,產生电容耦合的水平/垂直感测点会出现上升波峰(peak),而这2轴交会处即正确触控点。由於每次量测為利用单导电层与触碰物电容耦合现象,因此属自电容型技术。 轴交错式电容式触控技术,其实正是笔记型电脑触控板(touch pad)的实现技术,技术相当成熟,但触控板与触控萤幕最大差异在於,前者是不透明、后者是透明的。因為不透明,所以触控板可在感测区使用金属或碳原子式电极。投射电容式触控萤幕则是透明的,因此需採透明ITO做為导电电极,而且此层ITO不像电阻式或表面电容式是均匀导电层,而需要做样式化设计。 单点触控应用上,轴交错式能得到确切触控位置,因此不像表面电容式需经校準修正。透过一些演算法,轴交错式也能做到多点触控手势辨识功能,但若要定位多点触控正确位置会有困难。以2轴的扫描来说,2个触控点分别会在X轴与Y轴各產生2个波峰,交会起来就產生4个触点,其中2个点是假性触控点(Ghost point),这将造成系统无法进行正确判读。 不过,仍

文档评论(0)

docind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