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耕:春江花月夜课件1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晓耕:春江花月夜课件1要点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感知全诗, 划分层次 鉴赏第一段(1-4句) ⑴开头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点出题目中的哪几个字? (春、江、月。) 但诗人的视野仅局限于此吗? (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 ⑵第二句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有怎样一番意味呢? (用“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用“生”就渗入了诗人主观的想像,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他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鉴赏第二段(5-8句)。 ⑴这一段的写景有什么变化?用了什么手法? (由江写到花,由花有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 ⑵第七句“空里流霜不觉飞”写天上,第八句“汀上白沙看不见”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联想到什么? (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引出第三段。) 鉴赏第三段(9-12句)。 ⑴这一段前两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在前诗描写月色的基础上继续描写了江天一色、孤月更加明亮的景象,然后提出了什么疑问? (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的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 这个问题有答案吗? (这是一个天真而雅气的问题,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 ⑵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还有谁发出过类似的疑问? (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⑶这些疑问还仅仅是写景吗?有什么深层含义? (不仅仅是写景,而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鉴赏第四段(13-16句)。 ⑴这一段由疑问转为怎样的感慨和想像? (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 诗人这番想像是从哪里生发出来的? (是从前一段中“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下一段思妇的期待上来。) 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好还是作“望”好? (“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久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永恒。“望”字写出了望月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 ⑷“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 (“待”字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鉴赏第五段(17-20句)。 ⑴“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分手的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什么情感? (许多愁绪) ⑵后两句,“谁家今夜扁舟子”一句写游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文档评论(0)

4411134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