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生态学教案0602
《城市生态与环境》教案(上)
绪 论
一、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危机
世界8大公害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美国多诺拉事件
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
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
国内生态环境危机
耕地少且质量不高
水土流失严重
林地锐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水荒逼近
酸雨面积增加,空气、水污染严重
二、城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1、萌芽阶段(20世纪以前)
2、现代城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芝加哥学派与芝加哥城:
R.E.Park发表的著名论文《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将生态群落学的原理和观点运用于研究城市社会,奠定了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人类生态学的研究;
竞争、演替下的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理论等。
卫星城与发展新城市
卧城、半独立卫星城、独立卫星城。
新建的大城市
交通、植被、自然肌理。
城市生态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提出了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居住区的项目。此后,城市生态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发展阶段。
1996年由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联合编写了《世界资源报告(1996-1997)》,概括并指明今后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四个方面:人口;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三、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科基础、研究内容及方法
1、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
生态学
人类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城市学
城市地理学
2、城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城市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
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研究
城市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调空方法研究
城市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研究
城市生态系统与周围农村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
3、城市生态学的研究特点
综合性
系统性
实用性
决策性
第一章 生态学概论
第一节 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学概念
1866年.德国的动物学家Haeckel首次为生态学下了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interaction)的科学。
著名美国生态学家E.Odum(1956)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分支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
三、种群
(一)种群的概念
栖息在某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空间特征
衡量一个种群是否繁荣和发展,一般要视其空间和数量的情况而定。亦即一个种群所占有的生存空间越充足,则其发展繁衍的潜势也越大,反之也一样。
一般用种群密度来表示: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目。
组成种群的个体,总体上在形态特征、生理特征方面具有共性,但在某些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方面具有差异。
1、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动态的两个因素。
出生率是表示种群生殖状况的指标。常用种群中每年每千个个体的出生数或每年每一个雌体的产仔数来计算。
死亡率是种群中每年每千个个体中死亡的总数。
2、迁入和迁出
迁入指生物个体或其种子从原有生活地向特定地区整群迁居的一种行为;迁出则相反。
有助于防止近亲繁殖,同时又是各地方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生态过程。
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
种群的年龄结构与出生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如果其他条件相等,种群中具有繁殖能力的成体比例较大,种群的出生率就越高;而种群中缺乏繁殖能力的年老个体比例越大,种群的死亡率就越高。
性别比
(四)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式
指数增长(“J”型增长)
种群在不受任何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下数量迅速增长,呈现指数增长格局。
S型增长)
S型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描述了种群动态增长与抑制增长这一对相反的机制。
(五)种间关系与生态位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理论上讲,两个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有:无作用(o)、正作用(互惠共生、偏利共生等)(+)、负作用(竞争、偏害共生等)(-)三类。
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所占据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