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基础理论.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德育原理基础理论

关怀理论 代表人物:尼尔·诺丁斯 强调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主张以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教育,是道德教育中重视情感因素的杰出代表。 *克菲尔:提出著名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德育问题,但带有很浓的经验性,缺少系统牢固的理论基础。 诺丁斯——关怀理论 1、以关怀为核心,根据对自我、他人,对动植物,对器具以及对思想等各个不同的关怀为中心组织了一整套课程体系,并提出了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四种道德教育应当特别关注的教育要素。(总的思想) 2、关怀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关怀理论学和多元智力理论 3、主张道德教育首先应当培养道德情感的培育 4、诺丁斯的课程体系: ①对自我的关怀 ②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③对远方的人和陌生人的关怀 ④对动物、植物和地球的关怀 ⑤对人造世界的关怀 ⑥对思想的关怀 5、强调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问题和学生平等交流 6、道德教育的双重含义:①教育自身是道德的:情感对道德动机有发动作用,强调关系的相互性 ②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手段上必须是道德的:整个教育都应当以建立关怀关系和培养关怀的综合能力为首要任务 7、道德教育应当特别强调的四种主要成分或教育要素: ①榜样 a、道德教育不是教授学生道德的原则以及如何按照教学推理的步骤利用这些原则解决实际问题。必须以身作则地和学生建立关怀关系,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如何去关怀 b、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验,教师的关怀有助于学生积累被人关怀的经验 ②对话 a、通过“对话”来建立和维持关怀关系,认为对话是我们了解他人想法和需要以及检验自己行为效果的途径 b、“对话”是一种开放性的对话 c、对话需要人们的全神贯注 ③实践 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而经验是形成态度和世界观以及培养人际关怀能力的基础 ④认可 认可是对他人道德行为的肯定和鼓励 第四节 关怀理论 一.麦克菲尔(英,教育学家) 1.观点:与他人有好相处、爱与被爱是人的基本需要 2.主张:道德教育应当以“体谅”为核心,帮助学生摆脱恐惧与怀疑,以培养学生的予爱与接受爱的能力 3.优点:实践性强 缺点:经验性太浓 二.尼尔.诺丁斯(美,当代教育哲学家、教育学家) 1.著作:《关怀:一种女性特点的德育方式》《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中的关怀》 《培养有道德的人《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2.主张:以关怀为核心来组织教育,强调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得作用 (有整套理论体系) 3.当代学校现状:“博雅教育”:过分强调只是知识的学习 忽略学生感受与个体差异 4.诺丁斯的课程体系 对自我的关怀 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对远方的人和陌生人的关怀 对动植物地球的关怀 对人造世界的关怀对思念的关怀 5.道德教育主要成分 (1)榜样:以身作则和学生建立关怀关系 (2)对话:通过“对话”来维系关怀关系 1)对话的目的:寻求理解、同情或欣赏 2)对话的分类:正式的对话 不朽的对话 日常的对话 3)时间:为经验行程提供基础 4)认可:发现好的一面 6.以关怀为中心的教育:淡化教师职业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 苏联 他的教育可以看做“苏联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 主要思想与理论的内容与特征 第一个特征 明确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怎么培养真正的人》中“道德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每个人去追求自己的顶峰,不要迷失通往顶峰的方向,更不要从旁而过”等论点除了社会政治环境的决定作用之外,与其个人对共产主义的真诚信仰是分不开的。 关于政治信仰与教育的统一认识:他认定政治信仰的确立对道德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完整的精神人格的塑造中这两方面不可或缺。 主张“要珍惜少年心灵中我们共产主义的神圣东西”坚决反对“用高射炮打蚊子” 第二个特征 关于学校道德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 主张政治信仰的确立和道德教育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实现校园与社会生活的沟通。 主张教育者要努力创造学生的“接受性教育”,让学生认识精神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主张促成学生的积极的行动。 主张强化学校道德环境建设预计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互动。 六种教育力量:教师 家庭 学生 集体 学生本人 书籍及街头结交 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方面探索的最大方面在于其教育的实践 使每个人从童年起就在道德财富里生活 从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特质环境。包括:自然风光、校园美化、学校设备陈设以及图书保障。 努力为学生创设精神环境。促成起“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鼓励学生拥有三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科学、

文档评论(0)

zhangh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