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材料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材料
(本材料根据课件整理,请结合课本自己丰富补充,填空题注意加粗部分)
题型:
填空题:1分×10=10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短篇论文中的理论观点)
名词解释题:5分×4=20分;
简答题:10分×3=30分;
论述题:40分。
填空题(选择重点文选)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杰姆逊的“西马”美学三部曲:《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语言的牢笼》(1972)、《政治无意识》(1981)。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
马克思《致斐迪南·拉萨尔》“济金根(而胡登多少和他一样)的覆灭并不是由于他的狡诈。他的覆灭是因为他作为骑士和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反对现存制度的新形式。” “革命中的这些贵族代表——在他们的统一和自由的口号后面一直还隐藏着旧日帝国和强权的梦想” 。
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我丝毫不想否认您有权把济金根和胡登看做是打算解放农民的。但这样一来马上就产生了一个悲剧性的矛盾:一方面是坚决反对解放农民的贵族,另一方面是农民,而这两个人却被置于这两方面之间。在我看来,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锐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这样,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 ” “贵族的国民革命只有同城市和农民结成联盟,特别是同后者结成联盟才能实现。据我看来,悲剧的因素正是在于:同农民结成联盟这个基本条件不可能出现;因此贵族的政策必然是无足轻重的;当贵族想取得国民运动的领导权的时候,国民大众即农民,就起来反对他们的领导,于是他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垮台。” 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根据……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个性刻画……
《再登巴比伦塔》:“复调小说具有这样几个层次:一是话语中时有双声语现象出现;二是主人公主体意识中会产生许多不同思想的交锋,有时会产生精神分裂、人格分裂;三是许多价值相等的主人公意识,作为某一他人意识而非客体,以对位形式,不相混合地结合在某一统一的事件中。”
巴赫金:不管词的意义是什么,它都在具有某种广度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之间建立联系,这联系客观地表现在人们的联合反应之中——表现在通过语言、手势、事情、组织等作出的反应之中。
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第一次在文艺批评中运用“现实主义”范畴,批评了拉萨尔在《弗兰茨·冯·济金根》中说的:“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丢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名词解释
“莎士比亚化” 就是指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它要求作家从社会生活出发,还原特定时空背景下真实的人物与事件;正确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人物揭示社会现实的某些本质;在现实的基础上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创造富于生活气息、朴实、明快的语言,构思生动丰富的情节等。
“席勒式” 指席勒文学创作中部分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的倾向,即人物塑造从抽象观念出发,把人物变成表现作者理想与观念的工具。
《致敏·考茨基》 1885年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谈到文艺倾向性的问题,他说:“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他指点出来。”
葛兰西 “文化霸权”理论:主张用“文化霸权”(hegemony)取代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霸权不是一种简单的、赤裸裸的压迫和支配关系,不是通过剪除其对立面,而是通过将对立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文化霸权”理论为文化研究尤其是大众文化研究提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