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孔子感受儒圣真精-神从儒家思想看人力资源管理20100427.docVIP

观孔子感受儒圣真精-神从儒家思想看人力资源管理20100427.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观孔子感受儒圣真精-神从儒家思想看人力资源管理20100427

观《孔子》,感受儒圣真精神 ——从儒家思想看人力资源管理 电影《孔子》问世,一时引起热议。有褒有贬,众口不一。从还原历史真实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角度看,影片有哗众取宠之嫌,对历史并未完全遵从,而是作了不少艺术化处理,如老子赠言、离鲁之因、子见南子、颜回之死等。然而历史真实究竟如何,逝者已久,俱已往矣,史家亦有争论。不过,即便如此,电影《孔子》仍坚实地把握住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根本,给予了观众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孔子及儒家思想再放光芒。 电影《孔子》从孔子51岁任中都宰开始。当此时,孔子已名满天下,并广收弟子,但正式入仕,对孔子也还是第一次,他渴望用自己的儒家主张去强大鲁国、拯救这个礼崩乐坏的世界,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及至任职一载,就将中都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中都大治。为此,鲁君极为赏识而任命其为大司寇。正当孔子期待一展大志的时候,邻邦齐国惮于鲁国的强大,便厉行离间,诱惑鲁君。而平庸的鲁君胸无大志、无力把持、自甘堕落。无奈之下,孔子只好背井离乡,周游列国,期待他国能给予自己机会以实现理想。然事与愿违,孔子无法得志,漂泊十四年最后黯然重回故乡,以整理六书聊慰平生。 电影《孔子》用一些重要的场景将孔子生平加以贯连,并突出其思想,具体可概括为: 受重任、救逃奴、夹谷会、隳三都、愤离鲁、见南子、困陈蔡、颜回死、重归鲁。 历史上,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在其有生之年,勤于思考,上下求索,历经磨难,一以贯之,终成一代儒圣。其思想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被中国历代捧为至宝,被民间百姓尊崇推行。至于如今,世界各地亦兴起孔子学院和儒学热,现在又将其拍成电影,可见孔子及其所创的儒家思想影响之深、生命力之强。 究竟孔子真正的儒家精神是什么样的?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如何加以经世致用?就着电影《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脉络,结合相关史论及今人评述,笔者试作分析,期成一家之言,供同仁参考。 一、孔子的儒家精神是什么?综合来说,就是仁治、礼治、德治、人治四个方面。 孔子之后,后世流传的儒家思想,多半经过了后人的修饰与注解,已经不是最初的孔子儒家思想了,甚至可以说是曲解了孔子真实的儒家思想,是变了形的、仅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儒家了。事实上,孔子真实的儒家思想,是不被当时统治者待见的,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是历经周游列国而不得用的,最后只能著书立说的思想。 在此,笔者只谈孔子的儒家思想,即先秦时结合孔子生平而论的儒家思想。具体如下: 1、仁治论:这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根本。“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这是仁的主要内容。这是同现代社会人权文明发展相符合的。从这一点看,仁治永不过时。 孔子认为,仁的最高境界就是克服自己、遵从礼制、关爱人和尊重人。他认为,礼制在保持人伦秩序和尊重关爱人的方面,是值得推崇和保持的。人们只有按礼去做,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由于人的群居性,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共处,既然共处,人就应该克制自己的不足,遵从礼的规范,从而不侵犯到他人。同时,人不应该只爱自己,更应该爱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始终把人看得非常重要,甚至是第一位的。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都应如此。 “仁”,在影片《孔子》救逃奴的情节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季孙家的逃奴漆思弓被子路救下,孔子回家时看到了,子路开始怕连累大家,就说先把漆思弓送到他内兄家去,但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毅然留下了漆思弓,面对公孙狃的搜查,他亦慨然面对,毫无畏惧。不仅为此,在三桓召开的国君参与的议事会议上,孔子适时提出废除奴隶殉葬的旧俗,并舌辩群雄,最终让漆思弓得以保全性命。从此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仁的理解,不仅表现为“仁者爱人”,而且表现为对“以礼杀人”的完全反对。他主张仁治,是希望将仁作为指导意思,作为内在的文化意识,让大家都互相关爱,有一颗爱人之心。同时,礼制习俗,绝不能伤害到对人的关爱。惟此,才是真“仁”也。 2、礼治论:这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外在形式表现。孔子主张以周礼为基础,“国礼损益”,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修补天下已然礼崩乐坏的局面。“为国以礼,礼让为国”,即是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和谐相处,使人们“克己复礼”。惟此,才能实现国之大治。 孔子是崇尚周礼的,这一点从电影《孔子》开篇即可看到,孔子感叹未梦见周公已久矣,这说明周公在孔子心目中的份量。孔子学无常师,周公可算是他最早也是最久的老师了。在孔子的眼里,周公制礼,使战后初周变得更加规范与和谐,是最值得赞赏的。周朝几百年,到春秋时已经是诸侯并立、连年争霸,在这里看不到礼让,看不到关爱,只有战争和杀戮,完全违背了“仁”的精神,这是孔子不忍见的。孔子的礼治论,源于仁治论。“礼之用、和为贵”,是“仁者爱人”的外在表现。 孔子心目中的礼,着重指的是规范社会

文档评论(0)

sb2501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